【張偉棟專欄】她闖蕩上海灘的那些年

早年上海快速發展時期吸引不少台灣人前往工作、求學。圖/取自新華社
早年上海快速發展時期吸引不少台灣人前往工作、求學。圖/取自新華社

張偉棟/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蘇小姐是一位來自台中市的女生,2016年由台灣的一家連鎖企業派駐到上海工作,至今已經有8年時間。我和蘇小姐是在2023年的一次兩岸交流活動中相識的,當時她那優雅的談吐、直率的性格、甜蜜的微笑和條理清楚的講話,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和她再次相遇,當聊到在上海灘闖蕩的經歷時,她非常坦率地說起了自己剛到上海時的一些「挑戰」。

因為我覺得蘇小姐的這些「挑戰」,對於從台灣初來上海(包括整個大陸)就業或者就學的青年來說,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參考性,故萌發了給台灣媒體撰稿,通過台灣媒體的介紹,提供給以後從台灣來大陸就業或就學的青年借鑒的想法。如果將蘇小姐到上海後所遇到的難題歸納起來,並按照大致的時間順序,基本上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挑戰」。

第一,中文拼音。海峽兩岸雖然都使用中文漢字,但台灣是用繁體字,大陸則用簡體字。就像台灣大部分民眾通過Line和Facebook等社交平臺進行聯繫一樣,大陸民眾主要通過微信進行溝通和交流。特別是蘇小姐在台灣都是用注音符號的輸入法在手機上打字的,這種輸入法顯示出來的都是繁體字,而大陸民眾都使用簡體字,除了個別練習書法的人以外,其他人(特別是青年人)幾乎不認識幾個繁體字。即使認識個別繁體字,也是在一些店家的招牌上學到的。由此,當蘇小姐剛到上海給大陸同仁或者朋友發微信時,起初都是繁體字。當然也可以將繁體字轉化成簡體字,但這樣非常不方便。尤其是在處理急事時,就會沒有時間顧及,為此,蘇小姐就將電腦的輸入法改成中文拼音。幾周下來,逐漸熟悉了拼音規則,現在她使用中文拼音打簡體字已經得心應手。

第二,移動支付。蘇小姐剛到大陸的2016年,在台灣購物大部分還是以現金和信用卡為主,雖然有推出Line Pay、apple pay等,但是並不普遍。不過,那時的上海在購物時無論是大商場還是小商小販,通過移動支付已經非常普遍了,一般都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寶支付。為了儘快適應新的生活,蘇小姐也及時綁定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支付,方便生活的各種消費。自此,出門完全不用再帶錢包,一個手機基本上就可以“走遍天下”。因為上海(包括整個大陸)的網購非常發達,消費平臺的價格比較透明,都明碼標價,售後服務也不錯,況且互相之間競爭比較激烈,這樣就可以讓消費者買到相對便宜的商品。所以,「挑戰」之後帶給蘇小姐的卻是更加方便的生活。

第三,習慣用語。與繁體字和簡體字一樣,雖然兩岸都說中文,但有些地方的表述方法和習慣並不一樣,甚至會有較大的差異,影響雙方的交流與溝通。譬如在生活中,大陸說的方便麵,台灣稱速食麵;大陸說的土豆,台灣稱花生;大陸說的酸奶,台灣稱優酪乳;大陸說的盒飯,台灣稱便當;大陸說的綠色食品,台灣稱有機食品;大陸說的無語,台灣稱無言。在工作上,大陸說的軟件,台灣稱軟體;大陸說的打印,台灣稱影印;大陸說的死機,台灣稱當機;大陸說的筆記本(電腦),台灣稱筆電;大陸說的屏幕,台灣稱螢幕。還有在外國的人名上,大陸說的布什,台灣稱布希;大陸說的里根,台灣稱雷根;大陸說的奧巴馬,台灣稱歐巴馬;大陸說的希拉里,台灣稱希拉蕊。另外,如高考和聯考;幼兒園與幼稚園;新西蘭和紐西蘭;悉尼和雪梨,等等。為此,蘇小姐不得不瞭解兩岸不同的表述,以避免在與大陸同仁的交流中出現誤解。

第四,患病就醫。蘇小姐雖然還年輕,但難免會有頭痛腦熱的時候,然而一次就醫的經歷,使她出了一身冷汗。蘇小姐回憶說,在上海的這些年,她逐漸學會了看各種常規藥物的配料表、包含食品也是一樣。還記得剛到上海的時候,可能因為水土不服發了高燒,考慮到上海與台灣在醫療條件上的差異,就去了一家私立醫院。就醫時,蘇小姐很清晰地向醫生表達了自己的不適和病痛,沒有想到醫生卻說,那我們先拍個片子和驗血(抽血)吧,隨即開了單子。首次在上海就醫的蘇小姐以為這是走個流程,雖然心裡嘀咕著,認為有點小題大做了(因為如果是在台灣的診所,醫生會直接開藥,回家後按照規定用藥就可以了,很簡單且放心),但還是以為大陸的醫生比較謹慎吧,就配合著醫生的節奏,完整地走完拍片、抽血、看診、拿藥等流程,就在結帳的時候蘇小姐驚呆了!因為沒有大陸的醫療保險,所以共需支付2000元人民幣。在台灣,一次感冒就診不就是200元左右新臺幣(約合人民幣45至50元)就能解決的嗎?大陸看病就算沒有醫療保險,也不至於到2000元人民幣吧!蘇小姐在無奈之下,硬著頭皮繳完費用。此後,她每次回台灣都要備齊自己的常用藥物(包括感冒退燒藥、皮膚外科用藥、五官用藥等)。由此蘇小姐感悟道,大陸醫療的擠兌、醫療人員服務、流程,如非家裡經濟實力硬核,根本沒有生大病的本錢。

由此可見,蘇小姐在台灣連鎖企業派駐到上海工作的最初幾年,憑藉自己的勇氣和實力,終於先後戰勝了這些「挑戰」。現在她講話時雖然還帶著軟軟的台灣口音,但完全是一名「新上海人」了。當然,除了「挑戰」之外,蘇小姐在上海也遇到過一些煩惱。尤其是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大約有兩年左右的時間,上海為了防止疫情擴散,就採取限制人員流動的做法,曾使蘇小姐非常困擾。另外,在上海雖然很少見到購物時排隊,但只要有排隊的地方,就經常會發生「加塞」現象,這讓蘇小姐也很不習慣。當蘇小姐談到這種情況時,不禁讓我想起有一年自己在接待一批台灣學生時,給他們上的第一課的題目就是《用欣賞的眼光看台灣,用發展的眼光看上海》。

每個地方都有專屬它們的美麗風情,上海也同樣如此。蘇小姐在上海闖蕩的歲月裡,無論是身處1949年前的法租界內,還是徘徊在現在的黃浦江畔,或者是散步在馬路的梧桐樹下,都是讓她駐足難忘的。為了方便工作和生活,她已經在上海置產,且上海到臺北的飛行航程不到2個小時,往返兩岸探親也很方便。

8年來,蘇小姐從認識上海到熟悉上海,甚至開始融入上海。短短兩個多小時的交流,蘇小姐從一個台灣青年來到上海工作,甚至移居上海的甘苦談,讓我看到了她眼中流露的自信目光。由衷祝願蘇小姐在上海的道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順……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