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俊臣/台灣公共政策學會理事長
年假結束,民眾回到工作崗位,學生準備開學,這是萬象更新、春暖花開之良時,但國內卻籠罩在「大罷免」的政治風暴之來襲,當是不祥之兆;對外國際情勢則因美國總統川普就職,而出現極其不確定之際。內外環境,都令人對國政發展憂心。賴清德總統雖有「朝野和諧、團結合作」的呼籲,卻又縱容偏綠的公民團體,推動該黨立法院黨鞭要的「大罷免」不理性行徑,這是非常令國人不解的舉措。
依法行政、民主法治、憲政主義才是台灣良性未來
究竟當下賴政府的認知和作為是如何?或許有多種的可能猜測,但就台灣的未來而言,卻只有一種是可行的理性抉擇,此即是落實依法行政,力行民主法治,堅持憲政主義,始為唯一有良性未來的政治發展。朝野本無完全不可解的對立仇視,更無非置你死我活不可的敵對種族問題。此時此刻,賴政府應即揚棄「老大」、「獨大」的蔡英文八年執政時代的「多數暴力」政策取向,以成熟的民主政治理念,發展具有中華民國特色的民主政治模式。
以下簡略介紹具有中華民國特色的民主政治模式,包括:
一、多數尊重少數,少數服從多數
在蔡英文政府時代,國會完全無多數尊重少數的民主理念,唯有輾壓式的迫使少數服從多數的「多數暴力」政治現象。爾今,賴政府是行政、立法雙少數的「執政實體」,就該體認現實,不能心存幻想借「中華民國」之殼,以遂其實質「台灣獨立」的政策主張,此舉自然不被一向堅守「中華民國」政府的在野政黨所接受,衝突自所難免。民進黨務必深切體認少數政府的政治妥協是維護國家最大利益,謀求民眾最大福祉的「民主作為模式」基本準則。少數服從多數,是民主的基本DNA,少數不服從多數的基本前提,是因為多數暴力。試問在野政黨當今所提出的修正法案,究竟那項不在維護民主法治的程序理性或實體理性?民進黨一味的抹紅、抹黑如何稱做「理性問政或施政」?國家是全民的組合,需要以多數意志為前提,始得真正邁向實踐總意志的道路。
二、落實憲政主義,發展理性政治
當今的賴政府口口聲聲維護憲政制度,但所稱憲政制度卻是民進黨主張的不理性政治模式,不僅與中華民國憲法所規範的條文解釋不相符合,就與中華民國憲法所體現的憲法論理解釋,亦相距甚遠,如何說是維護憲政秩序?因之,朝野應以中華民國現行憲法為最大公約數,完全本諸憲法所體現的憲政主義作為施政和問政的準繩。相信在此基礎上推廣民主法治,必可減少諸多政治衝突;亦能使國家在國際政治走向新冷戰之秋,有獨立自主的國際發展空間,至少可以有話語權的機會。理性政治並非純然是現實政治,卻是以認識現實,根據現實所為的具有未來性、發展性的優質政治發展模式,民進黨政府該清醒。
賴政府應以全民利益唯一 朝野紛歧自然減少
三、扶植弱勢以形成強勢的活化政治
政府的龐大預算是福利政治的保證。此項福利政治不是劫貧濟富的把戲,需要執政者之善用政策工具,將國家的財政收入以最符合「扶植弱勢、照顧弱勢」的分配法則,以制定分配機制,從而展現福利國家的特色。政府推行「全民健康保險」,今年正好三十週年,三十年來民眾的就醫確實做到「保障全民」的憲政主義,亦有「公醫模式」的社會價值體現,當屬一項值得慶幸和發揚的「大同世界」機制。由於政治是朝野妥協的過程,其準繩或核心價值,就在政治之不斷創新,以形成活水的活化政治模式。祇要賴政府在觀念上抱持民眾利益唯一,弱勢扶植優先,相信朝野的「不同意見」即可相對減少,甚至完全一致。
瞻望新的一年,蛇麼都好,蛇麼都順利,就在朝野和諧做起。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