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原訂8月1日對全球大規模加徵新關稅,聲稱將「改變世界經濟」,白宮官員也一度強調這是鐵板一塊的最後期限。但他周四(7月31日)晚間簽署命令時,卻將生效日延後至8月7日,以便調整稅率表。這項突如其來的變動,雖讓部分尚未與美國達成協議的國家暫時鬆一口氣,卻也進一步加劇企業與消費者對關稅細節與時程的不確定性。
美聯社報導,川普承諾,對近3兆美元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將為美國帶來財富、創造更多工廠就業機會、縮減財政赤字,簡言之,讓其他國家「更尊重美國」。
然而,這些關稅措施可能危及美國的全球地位,盟國被迫接受對其不利的協議。而對美國工廠所仰賴的原料與基本生活用品徵稅,也恐加劇通膨壓力、拖慢經濟成長,對此,川普政府選擇置之不理。
隨著川普自行設定的最後期限逼近,除了他數十年來推崇關稅的堅定立場外,幾乎沒有任何細節底定。關稅的合法性仍未釐清。美國聯邦上訴法院7月31日就此聽取辯論,爭議點在於川普是否濫用1977年法律中的「緊急狀態」條款以規避國會審查、繞過程序加徵關稅。
儘管爭議未解,川普情緒高昂,世界也正屏息以待。川普在他的社群平台Truth Social寫道:「關稅正在讓美國再次偉大且富有!」
政策倉促上路 批評者憂侵蝕美國實力
許多人認為,這是一項倉促上路的政策,雖不會立刻重創經濟,但其破壞力將會逐步擴散,長期侵蝕美國的實力與繁榮。
自由市場智庫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經濟副總裁林希康(Scott Lincicome)表示:「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周五(8月1日)起,美國進口關稅將創歷史新高,規則也前所未有地複雜,而由於各項協議模糊、未完成,政策不確定性將持續高漲。其餘部分,都還有待觀察。」
川普原先於4月推出名為「解放日」的關稅,當時引發股市恐慌。由於稅率異常偏高並引發衰退疑慮,他隨即給出90天談判期。然而,在無法與多國達成足夠協議後,他延長時程,並致函各國領袖列出擬定稅率,引發一連串倉促磋商。
瑞士進口稅率從4月提出的31%上調至39%,列支敦斯登則從37%大幅下修至15%。未被列入周四晚間命令的國家將被徵收10%的基準稅率。
川普近幾周與歐盟、日本、南韓、印尼與菲律賓達成貿易架構協議,使他得以宣稱獲勝,這些國家也試圖避免遭徵更高關稅。他周四聲稱與其他國家也有協議,但拒絕具名。
歐洲國內不滿政府讓步 美加關係轉冷
周四一早,各方情緒緊張。歐盟仍在等待15%關稅協議的書面確認。瑞士與挪威等數十國尚不知將被徵多少稅率。川普在與墨西哥領袖通話後同意,墨西哥25%關稅將維持90天談判期不變。川普當天亦簽署命令,將加拿大的芬太尼相關產品關稅調升至35%。
歐洲領袖面對國內反彈,外界批其向川普低頭。儘管他們堅稱,這只是談判的起點,並強調美國對烏克蘭抗俄的重要支持。但加拿大總理卡尼(Mark Carney)已表示,加拿大已無法再依賴美國這個長期盟友。川普周四則拒絕與他通話。
印度則可能是最大受害者之一。川普周三(7月30日)宣布對其徵收25%關稅,使印度欲擺脫對中國製造依賴的努力恐將受阻。川普政府雖積極挑戰中國製造優勢,但雙邊貿易談判尚未落幕,中國將面對30%美方關稅,並反制性對美國商品徵收10%。
多家大型企業本周便已預警,關稅將對其造成財務壓力。福特汽車公司估計,今年關稅將使其淨收益減少20億美元。法國保養品牌雍卡(Yon-Ka)則表示將凍結招聘、縮減投資並提高售價。
川普關稅面臨司法挑戰 仍是未知數
聯邦法官周四對川普援引1977年法律、將美國長期貿易逆差宣告為「國家緊急狀況」的正當性表示懷疑。這項認定使他能繞過國會對幾乎所有國家加徵關稅。聯邦巡迴上訴法院法官修斯(Todd Hughes)對代表政府的司法部律師表示:「你們是在要求一種毫無邊界的授權。」法庭尚未做出裁決,預料本案最終將進入最高法院。
川普政府指出,截至目前,關稅已帶來1270億美元關稅收入,較去年同期多出約700億,這足以證明關稅能減少財政赤字。截至目前,美國尚未出現製造業就業大增的跡象,與4月相比,製造業反而減少1萬4千個職缺。
7月最後一天公布的一項關鍵通膨指標: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顯示,截至6月的一年內,物價年增率達2.6%,顯示關稅已開始傳導至實體經濟並推升通膨。
通膨上升的預期也使聯準會(Fed)遲遲未進一步降息,讓川普相當不滿。他在社群上痛批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是「十足的失敗者」。
面對關稅來臨,鮑爾本周亦對經濟前景表達憂慮。他周三表示:「還有許多不確定因素需要解決。我們確實正逐漸掌握更多情況,但現在看來,離這個過程的終點還很遠。這不是我們能判斷的事,但顯然,一切還遠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