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甫/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
2025年10月10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徵100%關稅,引發市場震盪。一個匿名加密貨幣巨鯨在政策公布前約30分鐘,於Hyperliquid交易所建立比特幣與以太幣的空頭部位,隨後市場暴跌,單日獲利高達1.9億美元(約新台幣620億元),成為加密貨幣史上最大清算事件之一。
這種精準操作引發外界質疑是否掌握尚未公開的政策訊息。若該交易者與川普政府有任何聯繫,則可能構成政策性內線交易,違反市場公平原則與美國金融法規。但也有分析指出,此操作可能來自高度敏銳的宏觀交易模型或自動化量化策略,透過政策預測與市場情緒分析即時建倉。無論是否違法,此事件都揭示政策與市場之間的脆弱界線,當政治決策成為交易策略的一部分,市場信任與民主治理將面臨挑戰。
加密貨幣成為洗錢與操控工具
加密貨幣的匿名性與去中心化特性,使其成為洗錢與資金轉移的理想工具。此次巨鯨操作疑似透過多重錢包與非主流交易所分散資金,避開監管追蹤。若資金來源涉及非法所得,則可能構成跨境洗錢行為,並助長黑市資金流動與避稅行為。
更令人憂心的是,這類操作結合政治訊息與金融工具,形成新型態的「訊息操控交易」:交易者押注政策走向,並可能透過社群語意與鏈上資金流動達成獲利與政治目的的雙重效果。在缺乏監管的加密市場中,這類行為不僅難以追查,更可能被複製與擴散,成為金融武器。若背後涉及政治勢力或國際資金,其影響力遠超個人獲利,可能對全球金融秩序造成系統性風險。
金融穩定秩序遭受衝擊
此事件對金融穩定構成多重威脅。首先是市場信任的崩解:若政策訊息可被特定人士提前掌握並操控市場,將導致資本外逃與避險情緒升高。其次是價格波動加劇:比特幣與以太幣暴跌,顯示市場對政治訊息的高度敏感性,波動性可能外溢至傳統金融市場。
更深層問題是監管真空。美國對加密貨幣的監管仍不明確,SEC與CFTC的管轄權重疊,導致類似事件難以即時查處。若此類操作持續發生,將使加密市場成為政策套利與非法資金流動的溫床,破壞金融秩序與國際信任。當政策言論與市場操作交織,公共治理將失去正當性,轉化為投機工具,侵蝕民主制度根基。
制度改革與未來展望
面對此類事件,制度改革勢在必行。美國應加速建立加密貨幣監管架構,明確SEC與CFTC的分工,並強化對政策訊息洩漏的查核機制。同時,推動交易所實名制與資金來源審查,防止洗錢與非法資金流入。應建立政策言論與市場操作的防火牆,確保政府決策不被特定資本勢力利用。
國際層面則需建立跨境監管合作機制,針對加密貨幣巨鯨的資金流動與操作模式進行聯合追蹤。台灣作為區域金融科技重鎮,也應強化本地交易所的合規要求,避免成為國際資金洗錢的跳板。此外,應鼓勵開發透明且可監管的區塊鏈技術,將去中心化的優勢與合規性結合,打造可信賴的金融創新平台。
展望未來,加密貨幣的潛力與風險並存。若能建立透明、公平、可監管的制度環境,將有助於其成為金融創新的正向力量。但若任由政治與資本結合操控市場,則不僅危及金融穩定,更可能侵蝕民主制度的根基。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