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基巡弋飛彈發展競賽 歐洲國家競相加入

歐洲飛彈集團(MBDA)推出新型陸基巡弋飛彈 LCM。 圖/取自MBDA官網
歐洲飛彈集團(MBDA)推出新型陸基巡弋飛彈 LCM。 圖/取自MBDA官網

由歐洲本地軍工企業研製的一款新型陸基巡弋飛彈(LCM),在6月中下旬的歐洲國際防務展展出後,成為外界關注度最高的武器之一。不少媒體評論認為,在美俄《中導條約》失效和地區衝突等因素助推下,歐洲各國開始研發和裝備射程達1000公里的陸基巡弋飛彈並出現在歐洲防展上,如果歐洲各國紛紛加入巡弋飛彈的研發將為世界穏定帶來更多的變數。

包括英國、法國、瑞典及德國都有能力參與生產長程飛彈,如果這些國家投入生產,世界將變得更加不可控制。

LCM是歐洲飛彈集團(MBDA)「海軍巡弋飛彈」的衍生產品,後者與由法國製造、已在烏克蘭投入實戰的「斯卡普」巡弋飛彈存在「血緣關係」。

據法新社報導,法國總統馬克宏去年7月11日於立陶宛首都表示,法國將向烏克蘭提供長程飛彈,以幫助烏軍打擊俄軍防線後方的軍事目標就是「斯卡普」飛彈。

「海軍巡弋飛彈」長6.4米,重1.1噸,能以800公里時速將重500公斤的彈頭投射到1000公里外。法國對外宣稱,提供給烏克蘭的「斯卡普」巡弋飛彈射程為250公里,彈頭重450公斤。分析指稱,該飛彈實際射程可達500公里,法國有意低報真實射程,意在避免過度刺激俄羅斯,並繞過「導彈及其技術控制制度」相關規定,以便大量出口。作為體型更大的陸基型號,LCM射程不會低於1000公里。

據介紹,LCM採用複合制導模式,通過GPS輔助慣性導航系統,可超低空飛行並多次改變航向;在彈道末端,啟用紅外成像系統鎖定目標。與「海軍巡航導彈」相比,LCM強化了雷達隱形能力,可更有效穿透對方防空網。歐洲導彈集團發佈的概念圖顯示,與LCM搭配的每輛輪式發射車上裝有4枚導彈。

LCM是在新的國際戰略環境下產生的。2019年,美國退出《中導條約》,隨即牽動全世界掀起一股研發和裝備新型陸基導彈的熱潮。美國陸軍相繼研制全新的「堤豐」系統,可發射「戰斧」巡弋飛彈與「標準」-6防空飛彈彈,能兼顧遠程打擊、反艦和防空等多重任務,並從今年開始部署至海外。

美軍認為,與現有空基和海基遠程打擊手段相比,陸基中程飛彈系統反應速度快、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強,可帶來明顯「作戰增量」。美軍為新型陸基飛彈系統設計多種運用場景:部署至亞太地區後,其可在大量島嶼間不斷轉移,以增強生存能力。

在歐洲局部衝突中,陸基遠程精確打擊手段在軍事對峙中的重要性正愈發凸顯。面對密集的防空火力,載人航空平台在前沿地帶將遭受嚴重威脅,陸基中遠程導彈是更安全、更具決定性的打擊選項。

在部分歐洲國家看來,LCM這類武器能以較低成本提供可靠的「前沿對峙火力」。在本國軍用機場等關鍵基礎設施在衝突中受損的情況下,此類飛彈仍能對敵方縱深地帶構成威脅。敵方尋找、跟蹤和反制機動性極強的導彈發射車,卻存在一定難度。

美歐一些評論人士分析,以1000公里射程計算,LCM從芬蘭和波蘭發射,可威脅俄羅斯腹地,也能覆蓋俄羅斯「飛地」加里寧格勒州。

在北約作戰體系下,LCM可用來攻擊部署在關鍵節點的防空系統和指揮控制中心,為可攜帶核武器的空中打擊力量開闢通路。無論LCM由誰操作、從哪裡發射,對這類武器的採購需求都將穩步增長。

在俄羅斯看來,美國加快生產中程導彈並計劃在波蘭、丹麥、芬蘭等國部署,對俄「覆蓋壓制」的戰略企圖十分明顯。

俄總統普丁6月28日在聯邦安全會議常務委員會上表示,美國不僅違反《中導條約》,還在歐洲等地進行這類飛彈演習。為確保國家安全,俄應恢復生產此前被禁止的中短程導彈。可見,LCM一旦面世並在歐洲廣泛部署,很可能引發新一波軍事競賽,歐洲地區成為新的衝突引爆點。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