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陸長三角首批跨區域排汙權交易簽約,來自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安徽廣德等8家企業達成交易意向,花了人民幣15.89萬元(約台幣71萬元),買下13.257噸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權利」。簡單幾分鐘儀式,卻走了快20年才達成。
企業花錢排汙,陸媒報導,放在20年前這種觀念還難以想像。2008年,浙江嘉興市南湖區成為首個「初始排汙權」須付費的試點地區。但當時有10家企業聯名寫信,表示一次繳納一定數量的排汙費「有些困難」,不願意付費排汙。各區縣生態環保部門只好親自去工廠,一家一家「連哄帶勸」,工作人員的說詞是:「排汙權以後會愈來愈值錢,現在制度剛開始實行,買入最划算。」
為何非如此不可?主要是當時嘉興的環境承載力已頻頻發出警報。曾經的水鄉由於環境汙染,成為缺水地區,面臨「水鄉卻無好水」的窘境。此前的2006年,大陸中央實行總量控制,前一年環境考核不合格的地區,次年所有增加排汙總量的項目不得審批。嘉興南湖區就吃了大虧,因為環境考核沒過關,凡是產生工業廢水的項目都無法落地,等於被迫中止經濟發展。
「付費排汙」對大多數人而言,本來就是陌生的理念,推進排汙權交易不容易,遑論跨行政操作。選擇什麼指標做為交易對象?將哪些地方納入試點範圍?交易的流程是什麼?以何種價格交易?這些都無法從上而下以行政命令推進,只能充分溝通和協商,獲得共識。
陸媒表示,雖然艱難,但環境生態的惡化,逼得「付費排汙」政策非做不可。在各級政府推動下,各地紛紛推出促銷活動:有的舉辦聲勢浩大的活動,現場簽約,配合媒體宣傳,為「排汙權」揚名;有的推出優惠活動,針對初始排汙權主動繳費打折,最多打到4折;有的明確排汙量在1噸以下的項目暫免費用……
經過10多年努力,截至2022年底,嘉興有排汙權的企業3887家。值得一提的是,「付費排汙」並未讓企業的營業環境倒退,嘉興市相關負責人表示,排汙權交易制度,反倒保障了企業各類項目的要素供給,甚至現在企業已經習慣有這樣制度。
舉例來說,這幾年揮發性有機物在浙江逐漸被納入排汙權交易指標,嘉善成為長三角試點地區之一,當時邀請了將近300家企業分批座談、徵求意見,結果只有不到10%的企業反對,其他都贊成;部分企業甚至問:「能不能多買點?」
市級層次的排汙權制度建立起來後,接下來又有跨市交易,再下來的「升級版」是跨省的排汙權。陸媒表示,此次首批長三角跨區域排汙權交易是由浙江省帶頭執行,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浙江說了算」,浙江已有的經驗也不一定適用於各地,各類細節都得商量著來。首先要確立交易物件,接下來是找賣方和買方。難得的是參與首批交易的各個主體都達成共識,了解到跨區域排汙權交易是大勢所趨,且意義非凡,因此進行得相當順利。
陸媒指出,對於企業而言,利益仍是原始動力。「付費排汙」讓企業承擔環境成本,倒逼企業費盡心思主動減排,減排量在市場上出售後,還能獲益。一個活躍的長三角跨區域排汙權交易市場正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