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5月31日,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於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發表演說,聚焦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優先與對抗中國大陸的決心。此演講不僅回應外界對川普(Donald Trump)第二任期外交政策的不確定性質疑,更試圖為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角色定調。赫格塞斯強調「美國優先」並非「美國孤立」,並重申對盟友的承諾,試圖緩解區域國家對美國可靠性的疑慮。然而,其言論也透露內部政策矛盾與對大陸威脅的強硬態度,引發關於美國是否可能在印太地區引發衝突的激烈討論。本文將從赫格塞斯演講出發,剖析美國在川普主政下的印太戰略,探討其是否將地區推向戰爭邊緣。
美國的印太承諾:言辭與行動的矛盾
赫格塞斯演講的核心是重申美國對印太地區的優先承諾,強調以「武力求和平」(Peace through Strength)為原則,強化對抗大陸的軍事威懾。他指出美國正投入約1兆美元於軍事重建,包含擴大國防預算與振興軍工產業。然而,演講中也透露出政策執行上的挑戰。例如,近期美國將「印太司令部」的愛國者飛彈營調往中東,並將海岸警衛隊船艦從亞洲調往美國南部邊境,顯示資源分配的矛盾。這些行動與「印太優先」的宣示背道而馳,引發盟友質疑美國承諾的可靠性。
此外,赫格塞斯雖強調與盟友的合作,卻未明確回應如何平衡盟友間的負擔分擔與美國的領導角色。他提到要求盟友增加國防預算,但未提出具體數值或機制,顯示政策細節的模糊性。這種不確定性可能削弱盟友對美國的信任,尤其在菲律賓等國面對大陸的直接壓力時,美國的實際支援能力備受考驗。
大陸威脅與美國的戰略回應
赫格塞斯演講明確將大陸視為印太地區的主要威脅,特別點名其在台灣海峽與南中國海的挑釁行為。他提及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指示軍方準備於2027年前入侵台灣的可能性,並強調美國已準備「戰鬥並取勝」。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伯恩斯(William Burns)2023年的說法,大陸對自身軍事能力的信心不足,這成為美國強化威懾的機會。
美國的回應包括提升軍事部署的機動性與致命性,例如在日本與菲律賓增加軍事基地使用權,以及與澳洲、日本、菲律賓組成「四方聯盟」(Squad)進行聯合軍演。然而,這些舉措也伴隨風險。大陸可能將美國的軍事擴張視為挑釁,進而採取更強硬的灰色地帶策略,例如在南中國海對菲律賓船隻的騷擾。根據CSIS的數據,2024年8月至2025年5月,中菲船隻在黃岩島附近的遭遇次數顯著增加,顯示緊張局勢持續升溫。
盟友的角色與集體防禦的前景
赫格塞斯演講強調盟友合作,特別提到日本、澳洲與菲律賓在對抗大陸威脅中的關鍵角色。日本防衛大臣中谷元在同一場合提出「國家間的合作努力」(One Cooperative Effort Among Nations,OCEAN)精神,呼籲共享價值的國家團結,強化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日本近年大幅增加國防預算,預計至2027年達GDP的2%,並放寬對軍事力量的限制,顯示其在印太安全中的積極角色。菲律賓則因南中國海爭端,加速軍事現代化,2024年採取新國防策略,聚焦海上權益保護。
然而,美國推動的集體防禦,如《外交事務》提出的「太平洋防禦聯盟」(Pacific Defense Pact),仍面臨挑戰。雖然日本、澳洲與菲律賓對大陸威脅有共識,但東南亞國家對美國的強硬姿態存有疑慮。根據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分析,東南亞國家擔心美國的「美國優先」政策可能導致經濟依賴大陸的國家被邊緣化。此外,美國與盟友間的互惠承諾尚未明確,特別是日本對美國本土防禦的義務仍不明朗,這可能削弱聯盟的凝聚力。
川普政策的內部矛盾與風險
川普政府的內部政策分歧為印太戰略增添不確定性。赫格塞斯演講中23次提及川普,顯示其試圖迎合總統的「美國優先」理念,但也暴露國防部與白宮在政策優先級上的緊張關係。例如,川普強調邊境安全,導致軍事資源從印太轉向國內,這與赫格塞斯的戰略重點相左。此外,川普對盟友的經濟壓力,如對日澳徵收關稅,可能損害軍事合作的信任基礎。
這種內外矛盾可能導致戰略誤判。若美國的承諾被盟友質疑,大陸可能利用機會加大對台灣或南中國海的壓力。台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顯示,2024年9月至2025年3月,僅約20%台灣民眾相信美國會在台海衝突時出兵協防,顯示「疑美論」的擴散。若大陸誤判美國決心,採取挑釁行動,可能意外觸發衝突,進一步推高區域緊張局勢。
赫格塞斯的香格里拉演講試圖為川普治下的美國印太戰略定調,強調對抗大陸威脅與強化盟友合作。然而,言辭背後的政策矛盾、資源分配的挑戰,以及盟友對美國可靠性的疑慮,都為印太地區的穩定蒙上陰影。美國雖未明確尋求戰爭,但其強硬姿態與內部政策分歧可能無意間將地區推向衝突邊緣。未來,美國需在言行一致與盟友互信上做出更大努力,方能避免誤判與戰爭風險,實現真正的「武力求和平」。在這場地緣政治博弈中,印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仍充滿不確定性,值得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