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香港人的「北方消費」:從價格吸引到經濟變局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近年來,香港市民「北上消費」的趨勢愈發明顯,特別是疫情後經濟復甦乏力,加上深圳物價低廉、支付便利,使得更多港人選擇前往中國大陸消費。根據中國銀行香港支店的統計,2023年通關後,港人「北上消費」人數激增,每日平均超過60萬人次往返香港與深圳,週末高峰期更達80萬人次,這一數字較疫情前增加約30%。本文將深入探討「北上消費」的主要驅動因素、深圳的吸引力、政策助力,以及對香港經濟的潛在影響。

價格優勢驅動消費流動

深圳的物價相較香港更具競爭力,這是推動港人「北上消費」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的資料,香港居民到廣東省旅行,扣除跨境交通費用後,平均每次消費約為680港幣。2024年,港人北上人次達到8,191萬,較2023年成長近53%,估計全年北上消費總額接近557億港元,較前一年增加近200億港幣。

具體而言,深圳的餐飲、零售、娛樂及醫療等服務的價格普遍低於香港。例如,一頓高檔火鍋的費用僅為香港的五至六成,而按摩、美髮等服務的價格甚至只有三至四成。這使得許多港人願意負擔約52港幣(約219元台幣)的地鐵票價,前往深圳享受更具性價比的服務。此外,深圳的商業發展迅速,購物中心、餐廳與娛樂設施日趨完善,提供的產品與服務不僅多元,且質量亦有顯著提升。這使得深圳不僅是價格低廉的替代選擇,更逐漸發展成為消費體驗豐富的購物與休閒目的地。

跨境支付與政策助力

金融科技的發展進一步提升了「北上消費」的便利性。隨著ALIPAY HK和WeChat Pay HK的普及,港人可直接使用電子支付完成交易,無需兌換人民幣。2025年1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將「快速支付系統」(FPS)擴展至中國大陸,未來港人可直接以港幣支付深圳的消費,這將進一步減少貨幣轉換的不便,提升跨境消費的吸引力。

此外,中國政府推動的「粵港澳大灣區」(GBA)發展計劃,促進了區域內交通與經濟的融合。深圳已開通直達香港的高鐵與港珠澳大橋,大幅縮短兩地往來的時間,使得「北上消費」變得更加容易。根據仲量聯行的報告,超過40%的港人在通關後每月至少北上一次,其中「過夜遊」佔比超過四成,單次人均消費額逾千元。

消費模式轉變與香港本地影響

港人「北上消費」的熱潮對香港本地的零售與服務業產生了明顯的影響。主要購物區如旺角、銅鑼灣與尖沙咀的商場人流減少,部分店鋪的租金亦有所下調,顯示消費流失的現象已對本地經濟造成壓力。特別是奢侈品、餐飲及個人護理等行業,由於港人選擇到深圳消費,面臨更大的競爭。

值得注意的是,「北上消費」不僅影響零售與服務業,還延伸至住房與教育領域。部分港人開始考慮在深圳購置房產,或讓子女在深圳就讀國際學校,以減少生活與教育成本。這種消費模式的轉變,可能在未來進一步影響香港的房地產市場與人口流動趨勢。

另一方面,部分香港企業選擇在深圳開設分店,以保留港人的消費力。例如,知名連鎖餐廳與時尚品牌紛紛於深圳設立門市,迎合跨境消費需求。這種「雙城經營模式」,可能成為未來企業因應市場變化的重要策略。

未來趨勢與發展可能

隨著香港與中國大陸經濟的進一步融合,「北上消費」的趨勢預計將持續成長。未來,深圳的消費環境將持續優化,而數位人民幣(Digital RMB)的推廣,也可能進一步改變港人的支付與消費習慣。此外,若香港政府不採取有效措施刺激本地消費,則消費力外流的情況可能加劇。

為應對港人「北上消費」對本地經濟的影響,香港可以考慮以下對策:

1. 推出本地消費優惠:政府可與本地商戶合作,推出各類消費券或折扣活動,鼓勵市民在本地消費。例如,2021年政府曾向合資格市民發放5,000港元的電子消費券,涵蓋零售、餐飲和服務等行業,有效刺激了本地消費。 
2. 降低營商成本:政府可考慮為中小企業提供租金補貼或稅務減免,以減輕其經營壓力。此外,推行「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和「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等措施,協助商戶提升競爭力。 
3. 設立「免稅購物區」:在指定地區設立免稅購物區,吸引本地及外地遊客前來消費,提升本地商戶的銷售額。這不僅可增加政府稅收,還能促進旅遊業發展。
4. 加強本地旅遊宣傳:透過舉辦文化節、音樂會等活動,吸引市民參與本地旅遊,增加對本地景點和商戶的支持。例如,2024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政府與商界合作推出多項優惠活動,成功帶動本地消費。 
5. 推動數位經濟發展:鼓勵商戶採用電子支付和線上銷售平台,提升消費便利性。政府可提供技術支援和培訓,協助傳統商戶轉型,適應數位時代的消費模式。 
6. 調整房地產政策:為減少市民因高房價而前往內地置業,政府可考慮放寬房貸成數限制,降低首次置業者的首期負擔。2024年,政府已放寬房貸措施,首次置業者的房貸成數上限提高,有助於減輕首期負擔,刺激本地樓市。 

綜合而言,港人「北上消費」的趨勢對香港本地經濟帶來挑戰,但同時也提供了改革和提升的契機。政府需採取多元化措施,提升本地消費吸引力,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並推動數碼經濟轉型,以確保香港經濟的持續繁榮。

「北上消費」已成為香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深圳的價格優勢、支付便利與政策推動,使其成為港人的消費熱點。這一趨勢雖對香港本地經濟帶來挑戰,但同時也可能促使產業轉型與政策調整。未來,如何在區域經濟融合的背景下尋找新的發展機遇,將成為香港政府與企業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