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16】湖南老兵變身臘肉爺爺

湖南老兵彭中(中)手作家鄉味臘肉,名聲漸漸傳開。圖/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提供
湖南老兵彭中(中)手作家鄉味臘肉,名聲漸漸傳開。圖/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提供

編按:凋零不可逆,搶救不容緩,兩岸故事在時間的字句中飛奔。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計畫,期能為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存歷史見證,珍藏可歌可泣的「我家的兩岸故事」。

娶本省少妻,做湖南臘肉

時間與陽光山風淬煉出在地的舌尖層次,百歲人瑞彭中悠遊彰化八卦山下,佐以拿手的正宗湖南臘肉, 和孩子講戰爭、鬼子,也講共產黨。排山倒海的苦難,總成為思鄉的閒話主題。

「時光才是最大贏家,君臨天下,也席捲了一切」,百歲人瑞彭中已在地球生活超過一世紀,對這句話更有深刻領悟。他滿頭白髮,舉步已蹣跚的迎來恆長歲月,與陽光山風共同淬煉出超越舌尖上的美味,悠遊彰化八卦山下,故事從燻製遠近聞香的湖南臘肉家鄉味說起。

彭中(前中)子孫綿延,在眾人圍繞下過100 歲大壽。圖/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提供

彭中(前中)子孫綿延,在眾人圍繞下過100 歲大壽。圖/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提供

在人瑞中,身子硬朗的彭中有張愛笑的娃娃臉,可以想見他年輕時多麼可愛討喜。未語先笑,不間斷的維持整個下午的驚人記憶力,活到104歲高壽,真不容易,雖然體力難免退化、耳朵重聽,鄉音也濃重,訪談要慢慢問,慢慢講,也慢慢聽,但是對話完全不乏味,令晚輩產生如沐春風的輕快。

祈求戰爭永遠不要來

百歲人生累積太多悲歡離合,出口敘述就精彩。1920年,彭中出生於湖南省邵陽縣接近赤貧的佃農家庭,整個村莊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賣力勞動,大太陽下,汗水滴向泥土而結成糧食,給予農民溫飽及身子骨的結實。

排行老四的彭中,18歲時因戰火燒向純樸家鄉而放下鋤頭從軍抗日,毅然跟著部隊往前線報效國家。戰火的威脅無時刻無刻,來不及害怕就遇上南京大屠殺,親眼目睹日軍暴行的慘絕人寰,憶往的聲音禁不住哆嗦,「為了活命,我只能假扮死人,躲在屍體堆當中才逃過一劫。」時而驚恐莫名、時而咬牙切齒,當時種下極深陰影,只祈求戰爭永遠不要再來。

倉皇走避到落地生根,島上安老

等到抗戰勝利,原以為返鄉重戴斗笠做農民是命定,未料再度面對「中國人打中國人」的國共內戰。「我不想再打仗,再夜夜驚恐受怕,開小差離開第五十軍,偷偷爬上駛往湖南的火車準備回家。」天不從人願,剛抵達湖南,又遇抓壯丁,抓到陸軍第九十九軍第九十九師繼續作戰,部隊師長高魁元是陳誠的手下愛將。

歷經長沙會戰、浙贛會戰、徐蚌會戰等大小戰役,從抗日到抗共,在戰爭中埋送年少的歲月,彭中見證了戰火的殘酷無情,幾乎等不到明天的青春。

幾番波折來到台灣,深根彰化,在歷史重要轉折中找到一個喜歡的落腳之地,就是夢中的桃花源。他覺得萬分幸運,「多少人埋骨沙場,子彈不長眼睛,掃過來就沒命」,自己是離鄉背井的百萬軍民之一,行軍所到之處,一片焦土廢墟,生命脆弱到只剩瞬間。從倉皇走避到落地生根,如今幸運島上安老,他從不抱怨,一切都存感恩。將媽媽的懷念,化為燻製臘肉最大的感恩,莫過於遷台後能在彰化就業訓練中心(現在改名為中彰榮家)謀得好差事。「從工友升到技工,從1964年到1982年,總共工作17年。」彭中講述條理分明,數字也一清二楚。把身體顧好的退休生活,雖然平靜安逸,對親人的有增無減懷念卻常影響心情,決定燻製湖南臘肉來轉移,「與媽媽分離後,我太想家,變得沉默不愛笑」,直到有自己的家,彭中為家營造家鄉的媽媽味,開始展現親切笑容。

彭中對親人的思念有增無減,決定燻製湖南臘肉來轉移。圖/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提供

彭中對親人的思念有增無減,決定燻製湖南臘肉來轉移。圖/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提供

專屬於親愛媽媽的無敵美味,難道只留在童年嗎?不,要重現餐桌,更要傳承技藝。逢年過節,院子掛滿一條條臘肉,飄香超過60載,直到幾年前才因身體老化,做不動了才收工。

「60年老經驗,也從沒有公開拿到外面去賣,只有附近老饕才知道這個私房菜」,每年農曆春節前夕,識途者循香紛紛來訂香腸臘肉,這個季節限定的家鄉美味,飄香鄰里間。

口耳相傳而爆紅成為人氣美食,彭中每年製作約一千斤臘肉,五百斤香腸的手法,不多不少,從未藏私,也遵循傳統,工序講究。他經驗老到的說,時節進入臘月後購買溫體五花肉,撒上粗鹽從醃漬到晾曬

最後煙燻得花上2個星期,這段時間,每天都細心幫豬肉翻面,上下鹹度均勻。4天後,再以檜木、果皮與多種中藥煙燻風乾,還要經過煙燻4次才製成道地湖南臘肉。「味道比市面上賣的香,肉質肥瘦適中不膩。」彭中的拿手菜是蒜苗炒臘肉,廣式臘肉飯也香氣四溢,堅持不放亞硝酸鹽和防腐劑,因此健康掛保證。

彭中燻製臘肉堅持不放亞硝酸鹽和防腐劑,美味又健康,口耳相傳成為人氣美食。圖/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提供

彭中燻製臘肉堅持不放亞硝酸鹽和防腐劑,美味又健康,口耳相傳成為人氣美食。圖/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提供

老夫少妻,各吹各的調

以歷史為鏡,透析變遷,彭中吐露時代的平靜聲息。他認為,高壽老人的愜意晚年,就是跟兒孫住在一起不孤單,親情足以撫慰暮年的寥耐。由外勞照顧生活起居,76歲行動不便的老妻則住在安養院。

夫妻年齡相差20幾歲,走在一起像父女,老夫居家還偶爾親手燻製湖南臘肉一解年節口饞,少妻卻早一步住進安養院,身心逐步衰弱,說來一切都是命,半點不由人。「我媽媽嫁的就是老兵,55年結婚,從新竹搬來彰化,生下二女一男,我排老二。」從事水電的彭家兒子說,「爸爸年輕的時候脾氣急,我們做錯事要被罵,現在非常和藹可親,什麼都笑咪咪。」

烽火連天、風雨飄搖的往事

溫暖熱情又正派,寄情的一切卻難以永恆,只能以豁達之心面對世間的轉眼成空。彭中和孩子講戰爭,講鬼子,講共產黨,排山倒海的苦難,總在父子面對時,成為敲醒新世代的主要話題。

偏偏兒子年幼矇矓,無法體會老兵的痛苦與恐懼,槍炮只是玩具,它沒辦法化身為真實的武器,「堅定不移的民族正氣,是老兵令人肅然起敬的形象。他們是一頂永遠的老鋼盔, 戰場一道熱血的防線!」 彭中口述的往事裡,烽火連天、天崩地坼、風雨飄搖以及戒嚴肅殺……這些帶著狠勁的字眼,彭中說得萬分激動,「無奈自己聽一聽,就忘記,爸爸反覆說……,我們小孩家昏昏欲睡,有時候彷彿是說給他自己聽。」兒子說。

彭中常講沒飯吃餓肚子的痛苦,「飛機空投食物也未必接得到。我們去拿的時候,日本鬼子就開槍打我們。」跟著部隊走,時常恍惚:「抗戰時期到處流亡,四處流浪。我究竟在哪裡呀?這輩子好像過了三生三世。」

外省老兵娶台灣老婆

妻子忙著挑廚餘餵豬,挨家挨戶挑,也成不了彭中的忠實聽眾。60年代,家家戶戶都沒錢,彭中在彰化榮民之家的薪水只夠買菜,孩子要生活,要教育,未來的日子還這樣長,做父母自己可以吃苦,但不能苦了孩子。

於是,妻子去挑餿水,就是現在講的廚餘來養豬,貼補了家用,沒讓孩子挨餓,自己卻日夜彎著身子勞動,累出一身的病,晚年健康走下坡,歲月饒不了人,尤其饒不了艱苦人。

外省老兵娶台灣老婆的老夫少妻現象,在50年代還蠻多的。兒子形容,講湖南話的爸爸一輩子都改不了口音,他聽得懂,媽媽日久也完全瞭解意思,但左鄰右舍聊天還是偶爾「雞同鴨講」,各吹各的調。

外省爸爸重視拜年,放鞭炮迎新年,本省媽媽則去廟裡拜菩薩,各色牲果拜完後,小朋友就有得吃了,歡歡喜喜。

自利也利人,皆大歡喜

彭中住在彰化郊區,可隨心所欲又自律甚嚴,連做拿手絕活湖南臘肉也都做得很規律,每年燻製一千斤臘肉和五百斤香腸,不多不少,持續六十年。他總說,人這輩子很短,處事待人站對方立場多設想,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也不必強施於人。「上了年紀,養生飲食但求中道而行,過度講求未必有益身心,但是也不能不注意。」

彭中盡量隨緣盡分,做一個曠達的老年人,自在而不煩擾晚輩,關注而不執拗,雖然腿腳越來越不利索,為了少麻煩家人,也認真復健。

再拿煙燻臘肉來說,本來就是做來給自己過年的,左鄰右舍要買就限量訂購,豈不也自利也利人,皆大歡喜?「今天是好日子,每天都是好日子。」眉開眼笑、滿面春風,彭中每年都回到榮服處參加暖心賀壽。呵呵,榮服處提醒別祝這位隨和的老人「長命百歲」喔!因為他104歲,早已超越這聲祝福。

高壽可以領悟光陰,必須往前走,理解卻得回頭看,把悲傷與怨恨留在身後,才真正脫離牢籠。「責任扛在肩上時,辛酸和痛苦也一并承擔了。」彭中一輩子豁達,

縱使臘肉已經再也……再也做不動了。

彭中 小檔案
1910年生於湖南省邵陽縣,17歲投身軍旅,見證南京大屠殺,1959年因病傷退役,至彰化就業訓練中心(現中彰榮家)工作,娶新竹婦女為妻,育有一子二女,1982年自職場退休,燻製湖南臘肉極為搶手。

本文取自《我家的兩岸故事(二):渡阡陌》專書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