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可輝/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生、大九學堂五期學員
適逢七七盧溝橋事變八十七周年。今年三月二十九日,作家齊邦媛老師以101歲高齡辭世。四月間,我與前總統馬英九一同訪問大陸期間,有幸遇見了七七事變的親歷者鄭福萊先生。在盧溝橋畔,鄭先生帶領我們回顧那段沉痛的歷史,他說「講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令人遺憾的是,七月三日,鄭福萊先生也離世了,他們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了珍貴的歷史見證者。
齊邦媛老師的著作《巨流河》以自傳形式展示了她一生的經歷,這本書既是她個人的傳記,也是女性奮鬥史的寫照。她經歷了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七七事變,以及戰後的國共衝突和全面內戰。她的生命軌跡宛如一條巨流,穿越了中國近代史的風雨,見證了無數的悲歡離合。
在齊邦媛老師的筆下,我們看到了那個動盪年代的苦難與希望。《巨流河》不僅僅是一部個人回憶錄,更是對歷史的深刻反思。老師以敏銳的記憶力與母親的回憶中,描繪了戰火中的家國情懷和個人奮鬥。她的文字既溫柔又堅韌,既沉重又充滿力量,讓人讀來不禁為之動容。
閱讀這本書時,不禁回想起筆者爺爺的抗戰奮鬥史。當年,一場在巷口上演的野台戲引發了爺爺的好奇心,在一瞬間,年僅18歲的山東少年就被國民黨政府徵召,就此開啟了他長達八年的抗戰之路。在國共內戰後,他隨著蔣中正撤退來台,最終在台灣定居。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許多故事正在上演。這也是齊邦媛老師撰寫這本書的原因之一。她曾說過:「我寫的是大家的故事,我不甘心那些人的一生,從生到死,白白的活了。」
為了探索當代的任務與使命,七月十日,我和大九學堂的同學,舉辦了讀書會,深入理解老師的一生和她的著作。透過閱讀《巨流河》,我們重新審視了那段過往的歷史,也在老師的文字中找到了自己心中的啞口海。啞口海,這個詞彙在齊邦媛老師的筆下,有著特殊的意義。它代表著她心中的一片寧靜之地,是她心靈的避風港。而對我們來說,這片啞口海也是我們對歷史的沉思與追憶,是我們心靈的共鳴與慰藉。
讀書會上,我們分享了對齊邦媛老師的敬仰之情,討論了她的作品所蘊含的深刻思想。老師筆下的台北,既是一個具體的城市,也是她心靈的寄託之地。我們在她的文字中,看到了那個時代的風貌,感受到了她對故土的深情。在《巨流河》中,齊邦媛老師描述了她在台北的生活、她的大學時代,以及那段充滿挑戰與希望的歲月。這些經歷不僅是她個人的回憶,也是那個時代無數人共同的記憶。
在這樣的交流中,我們不僅重溫了齊邦媛老師的故事,也讓自己重新審視了生命中的重要時刻。每張大學生活照、每幅全家福照片,都是一段珍貴回憶,勾起了我們對過去的深情回顧和對未來的美好期許。對台北的印象,既是個人經歷的縮影,也是集體記憶的一部分。在這個讀書會中,我們找到了彼此心靈的共鳴,感受到了歷史與現實的交織,並在分享中獲得了深刻的慰藉和激勵。
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記憶可能會漸漸模糊,但我們不能讓它被遺忘。齊邦媛老師和鄭福萊先生的離世,是一個時代的終結,但他們留下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著我們。我們要珍惜這些歷史的見證者,銘記他們的故事,將他們的精神傳承下去。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