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國家文物局22日下午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展發布會」,發布長江下游區域在中華文明起源、早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發現和最新研究成果,「考古中國」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項目組組長王寧遠介紹,長江下游區域在距今6000至4000年之間,逐漸走向文明化,可能和距今5500年的一次氣候事件相關,讓先民從在山裡採集狩獵,開始走向平原,以種植水稻作為主要產業。
《央視新聞客戶端》22日稱,王寧遠表示,距今6000年前後,長江下游地區社會複雜化進程加速,進入古國時期第一階段,出現了凌家灘、東山村等中心聚落。
其中,距今5500年前後的氣候事件,促使稻作、農業成為主要產業部門,周邊人口快速向太湖平原遷徙,帶來大量先進技術和觀念,與本區土著融合,創造出適宜水網平原的人居和生產模式,以個體小家庭私有制為基本社會單元,形成早期的江南生活,影響至今。
王寧遠指,位於浙江杭州良渚遺址的良渚古城,是這裡面非常重要的部分,現在發現良渚古城城內的2萬多居民,可能和現代城市非常類似,可能有宗教人士、貴族、大量的手工業者;城裡沒有農民,他們從事玉、石、漆木器加工等高端手工業;糧食、肉食這些原料,都是從四面八方外部輸入的。
王寧遠也提到,基層聚落在當時也有很多分工,有的專門種糧食、種水稻,有的可能專門採集石料,甚至可能在海島地區,還有一些是以製鹽作為主要產業。
他稱,目前已經對100平方公里的良渚遺址進行徹底勘探,發現了300多個遺址點,比以前的100多個遺址增加1倍,還透過一種水利系統的快速調查方法,發現了原來11條水壩之外更多的水壩,揭示良渚水利系統的完整結構。他形容,「摸清」了良渚遺址群所有的「家底」。
另外,這次發布內容中,還包含了位於安徽馬鞍山市含山縣的「凌家灘遺址」,距今5800至5300年,是新石器時代中心聚落遺址,是中華文明古國時代第1階段的代表、長江下游地區文明化進程中的關鍵地點,該處發掘出一處大型公共建築,墓葬區西側有「燎祭」遺存,出土260多件器物,石器以鉞占多數,玉器多為殘碎小型飾品。另外還有位於蘇州張家港市金港街道東山村的「東山村遺址」,以及江蘇常州市天寧區的「寺墩遺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