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你的薪水增加了嗎?是社會耳熟能詳的話語。依據主計總處最新公布「受僱員工薪資」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每人平均經常性薪資46,277元、年增2.56%,總薪資64,084元、年增3.74%。扣除物價之後,今年上半年每人平均實質經常性薪資43,158元、年增0.28%,三年以來首次由負轉為正成長之外,實質總薪資59,830元、年增1.43%,則是去年以來由負轉為正成長。
實質薪資居然翻轉了,增加了,這種難得的好消息,政府相關部門當然要來個大內宣。隨著國內景氣逐漸復甦,加上基本工資調升及企業加薪,帶動整體受僱員工薪資上揚之外,政府官員還加碼指出,國內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也維穩了,未來將有助於受僱員工實質薪資更加成長,進而擺脫薪資長期陷入泥沼的困境。
民眾有感?還是無感?
社會大眾的感覺怎樣呢?主計總處公布薪資統計的同時,許多民眾並未因此而產生共鳴,官民彼此之間在實質薪資感受上,似乎存在極端的差異。這些差異背後所存在的癥結,歸納包括:
一,以「平均數薪資」為統計基礎,極易受到「極端值薪資」扭曲而產生明顯差異。換句話說,如果採取受僱員工薪資全年「中位數」占「平均數」的比率加以衡量,比較能夠反映事實的真相。
依據主計總處資料統計顯示,其比率從2012年的79.93%,下滑至2020年的77.08%、2021年的75.45%、2022年的74.75%,呈現逐年減少現象。若以2022年薪資中位數51.8萬元、平均數69.3萬元估算,在全時受僱員工817.8萬人中,408.9萬人每月薪資不及4萬3167元,明顯低於每月平均5萬7750元,說明事實上中產階級薪資增幅逐年漸緩。
經濟果實未合理分配
二,以「整體產業受僱員工薪資」為統計基礎,極易受到個別產業受僱員工薪資不同而產生明顯差異。過去20餘年以來,並非整體產業受僱員工雨露均霑分享經濟成長果實,而是集中在少數的產業。
依據主計總處資料統計更進一步分析顯示,其中雇用人數占比較少的電子零件、資訊通信等製造業及專業科學及技術、金融及保險等服務業薪資,超過整體行業平均薪資水準;相對雇用人數占比較多的零售、住宿及餐飲、美容及美髮及用品維修等行業薪資,則是不及整體行業平均薪資水準。
三,以「總薪資」為統計基礎,極易受到「非經常性薪資」給與多寡而產生明顯差異。國內許多企業在薪資給與模式上,並非採取固定給與,而是按照營業盈餘多寡,透過加班、獎金或紅利發放。
依據主計總處「事業人力僱用狀況」資料統計顯示,屬於較為穩定所得的「經常性薪資」占受僱員工每月收入之比重,從2016年的68.5%下滑到2022年的66.3%;同期,屬於較不穩定所得的「非經常性薪資」收入占比,從17.6%持續上升到19.9%。此意味受僱員工其實以「爆肝」加班工時的代價換取實質薪資成長。
低底薪高獎金蔚為潮流
仔細比對分析,不難發現,由於國內產業結構轉型較緩,加上職業價值觀念調整,使得近年以來受僱員工年齡分布與就業型態呈現頗為明顯的連動變化。也就是說,許多年輕族群不願投入薪資較高、卻又辛苦的製造業,寧願選擇薪資偏低、樂活的服務業。再者,部分廠商為了降低勞動成本負擔及因應景氣風險,採取「低底薪、高獎金」制度,更加無法以「總薪資」替代「經常性薪資」的成長數據,大肆宣揚受僱員工實質薪資已逐漸擺脫「停滯」的夢魘。
實際的狀況又如何呢?我們仔細從資料統計發把它背後的真相,將近年受僱員工薪資呈現鈍化的趨勢,加以解讀釐清,就是希望政府能夠針對大多數民眾,尤其年輕族群實質薪資所得陷入停滯的現況,提出務實的標本兼具的對策,並且研擬更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特別是長期遭到扭曲的租稅政策,也能藉此協助解決「低薪」就業的困境,進而致力創造「高薪」就業機會。
提高薪資,政府喊了近廿年,說易行難。眼看全球通膨恐怕將再次到來,其影響及後續效應更不容小覷。賴政府要言而有信,並且起而行了!
《合勤講堂》針對國家、社會和經濟等公共議題,邀集專家學者提出理性和感性兼具的解方,以期國泰民安、社會祥和。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