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原本預計九月上路的「班班喝鮮乳」計畫,開學前夕卻傳出即將大幅調整。探詢其原因,竟然是利用國教署荒腔走板的調查,即可扭轉整個政策。
「班班喝鮮乳」突然變為「班班喝保久乳」
農業部與教育部合作推出班班喝鮮乳計畫,原本規劃從今年9月開學起,全國二千六百多所國小與附設幼兒園,逾百萬名學童提供國產鮮乳,學童每週可獲得2次國產鮮乳。原先規劃以提供鮮乳為原則,對於乳糖不耐症者始例外提供豆漿(豆乳)。惟根據媒體報導,該政策實施前竟然大反轉,將優先提供保久乳(占比逾75%),鮮乳提供數量反大幅縮水。
踐踏民意的政府 突然尊重學校決定
離譜的是,政策轉向主要原因,竟然是依據教育部國教署調查結果。媒體報導,受惠於班班喝鮮乳政策的學童數約有127萬5000餘人,其中選擇乳品約有百萬人,乳品中選擇保久乳達80萬餘人,僅有20萬餘人選擇鮮乳。農業部宣稱,尊重學校各自選擇,所以大幅修正乳品供應內涵,而改以提供保久乳為主。
首先,如此重要的公共政策議題,逕以民調結果決定內容實屬罕見。尤其當前執政黨極不尊重民意,最明顯的案例就是「非核家園」政策,我國能源供給吃緊,無論是民眾抑或是企業界多數反對非核家園,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七月公布民調,逾六成民眾支持以「核電」作為2050淨零因應策略,較去年增加5.7個百分點,更有逾半民眾認為應啟動核四、近五成民眾支持核三延役,惟政府仍堅持非核家園,核三廠1號機仍於7月除役。
回到鮮乳被換成保久乳的主題,請問:國教署調查對象是誰?校長、老師、家長還是學生?此調查在暑假期間進行,大多數的老師與學生都不在學校,想必多是由校長或是校內行政主管回覆,學校行政人員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會有此一結果也不難想像。
學童喝鮮奶將近六十年前就有成功經驗
第三,我國早有學童奶補貼的經驗,政府於1966年成立臺灣省乳業發展小組,同時設置乳業發展基金,針對學校鮮乳供應計畫及酪農生乳進行補貼,凡收購國產生乳之乳品工廠均可參加學校鮮乳供應計畫。透過低於市價方式補助學生飲用鮮乳,期能增加學生營養與身體健康,可惜實施33年後就停辦了。既然將近六十年前都有辦法推動,且之後仍有部分縣市持續施行,沒有理由保鮮技術與冷鏈發達的今日,反而無法落實。
最後,該調查若未提供完整的資訊,也會降低回覆者選擇鮮乳的意願。諸如:鮮乳與保久乳對學童的健康效益比較、外國(如日本等)已有成功的經驗、計劃已包含採購、冷鏈與運輸等細節,不會增加老師的負擔、對乳糖不耐症學童的替代方案等,相關資訊都需要提供給學校,始能作出完善的回覆。
教育部假民主之名 破壞民主之實
攸關學童健康的政策,竟然可由教育部一份調查,即可恣意變更政策內容,政治操弄斧跡斑斑,可謂是藉民主之名,破壞民主之實。
筆者呼籲:在野黨徹底監督整個政策變動過程,特別是要求教育部公布本次調查各項細節,包含問卷提供的背景資訊、調查內容、填寫者身份與調查結果等資訊。供應學童乳品的調查若有調查設計偏差、內容虛假不實的變造、決策過程過於草率,應要求主事者負起政治責任。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