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雙面刃效應?金馬與廈福同城化的機遇及挑戰

大陸宣布恢復福建居民赴金門旅遊,可望為金門觀光旅遊注入活水,圖為金門景點古寧頭戰史館。圖/金門縣政府臉書
大陸宣布恢復福建居民赴金門旅遊,可望為金門觀光旅遊注入活水,圖為金門景點古寧頭戰史館。圖/金門縣政府臉書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暨澄正書院主任

日前大陸文化和旅遊部宣布:「應金門縣民意代表參訪團請求,大陸將於近期恢復福建居民赴金門旅遊。」據《人民日報》報導,因金門縣議會議長洪允典、立法委員陳玉珍率民意代表及業者參訪北京,就恢復福建民眾赴金門旅遊、加強金廈交流合作表達意見。針對大陸官方應金門縣民意代表參訪團請求,將於近期恢復福建居民赴金門旅遊。陸委會隨即回應,民進黨政府已多次表達歡迎陸客到金門、馬祖旅遊之善意。

在開放福建居民赴金門旅遊之際,顯示金馬與福建因交流及合作增多,隨著兩岸雙向交流及合作深化,未來將進一步形成金廈福馬同城化,創造兩岸間的戰略緩衝地帶。這將產生雙面刃效應,既利於兩岸和平穩定框架建構,但也可能強化大陸與金馬融合,致台灣與金馬傳統命運共同體關係產生疏離。

大陸當局再度跳過民進黨當局,與金馬離島地方進行協商。這既印證寄希望於台灣當局,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戰略思維,體現人民為本、社會中心政策取向;也凸顯運用以地方包圍中央策略,可切割台灣中央層級與地方層級政策一致性;更彰顯對台政策具有戰略自信及定力。

首先,大陸當局與金門地方係基於認同九二共識、一中原則;陸方宣稱堅決打擊「台獨」分裂,推動兩岸往來正常化、兩岸交流合作常態化,維護兩岸民眾根本利益,支持金廈融合發展及人民走近走親。大陸當局視金門各界代表性人士倡議,既是為金門發展代言,也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基。

金門縣政府為無黨籍陳福海主政治理,縣議會議長、立委則屬國民黨,雙方均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破除兩岸交流合作設置種種障礙,促進閩台和兩岸融合發展、維護兩岸和平穩定。然民進黨政府卻批判金廈交流,恐陷入台灣問題福建化及閩南化、內國化困境。從台北與北京當局的對話,轉變成閩台對話協商,坐實中央與地方不對稱權力關係。

其次,地方包圍中央邊緣化民進黨政府兩岸政策話語權。自蔡英文到賴清德執政,兩岸當局缺乏九二共識為政治基礎,缺乏第一軌道國台辦與陸委會協商,也無海基會與海協會第二軌道對話,即令第三軌道民間社會組織也付之闕如。然檢視2018年及2022年台灣九合一選舉結果,國民黨分別掌握15席縣市首長,尤其2022年無黨籍掌握金門縣治理及民眾黨管轄新竹市,形成一種地方包圍中央態勢,尤其泛藍掌握17個縣市議會席次過半。

大陸當局跳過第一、第二及第三管道對話溝通協商,反而以迎合離島民意呼籲,開放福建居民對金門旅遊觀光,顯示其對台政策充分掌握戰略主動性,擺脫民進黨一再高唱處理兩岸關係權責屬於中央政府及總統,印證民進黨主政中央層級政府不具有解決兩岸關係治理能力。反而,離島地方民意組團至北京協商,如此台灣的中央與地方關係、政策一致性,卻被切割成不完整性。

復者,大陸對台政策從政府本位,轉向社會本位、人民中心取向。對台政策從寄希望台灣當局,轉向寄希望台灣人民。這種社會本位的對台政策取向,強調兩岸經濟社會文化融合途徑,達成以通促情、以融促統,及融合漸統及融合和統目標。

大陸以社會本位對台政策取向,針對台生台師台幹台商在生活學習就業及創業,提供居民待遇。從兩岸融合途徑角度來說,無論陸生來台就學及陸客來台觀光,皆有利於培養兩岸人民中華民族共同體及中華共同家園的理念與精神。從文化認同、經濟紐帶及社會有機聯繫,培養中華國族主義,促進兩岸和平統一。

最後,金馬與廈福同城化固然利於經濟發展,但離島與台灣恐離心。台灣民眾高度期待金馬離島應成為「兩岸非戰和平區」,及興建金廈大橋。據2022年佛光大學民意中心民調顯示,77.9%民眾認為金門應成為「非戰和平區」,其中36.1%民眾非常讚成、41.7%讚成;82.7%民眾希望將每年8月23日當作金門的和平日;61.9%的居民認為應建「金廈大橋」。相對於非戰和平區及重啟小三通,主張興建金廈大橋比例相對較低,但也達到近三分之二比例。上述比例在金門更高。

大陸正積極努力創造福建,作為兩岸融合發展先試先行示範區,建立金廈及福馬同城化、一日生活圈,以作為兩岸互動的緩衝區,此或利於建構兩岸和平穩定關係框架。然因為兩岸經濟社會融合,離島民眾易產生中華文化認同,從而產生中華民族及共同家園認同,進而形塑中華國族認同,這可能模糊化離島民眾對中華民國國家認同及造成國家安全遭受威脅之疑慮。有鑑於此,台灣無論是民進黨或國民黨主政政府,皆應加強金馬離島建設,拉近離島與台灣本島關係,勿造成離島又離心現象。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