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圍海造田到吸碳寶庫  西昌邛海濕地的生態保衛戰

四川邛海濕地公園。圖/取自中共生態環境部官網
四川邛海濕地公園。圖/取自中共生態環境部官網

近年來中國大陸致力生態保育,其中被認為是「強力吸碳機」的濕地,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大環境之下受到重點關注。位於四川西南方、接壤雲貴高原的西昌邛海濕地公園就扮演「吸碳」的角色,但事實上這一片總面積達2萬畝的湖光山色,不過是30年前還曾因居民無序「圍海造田」、「填海造塘」,生態幾乎要滅絕。

立秋過後,邛海濕地公園迎來秋高氣爽的天氣。圖/簡立欣攝

立秋過後,邛海濕地公園迎來秋高氣爽的天氣。圖/簡立欣攝

立秋過後,邛海濕地公園荷花仍艷,蒲葦隨風飛揚,成片荇菜花漂浮在邛海湖面。邛海是高原斷陷湖,也是四川省第二大天然淡水湖泊,並通過安寧河匯入長江,擁有非常好的自然條件,元朝時還曾驚艷了義大利旅遊家馬可波羅,並將邛海寫進《馬可.波羅行紀》裡。

不過由於上世紀1960至1990年代人們環保意識不強,許多民眾搬遷至邛海之濱「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不但圍海造田、填海造塘,並密密麻麻蓋起了棚戶區,無序發展餐飲、住宿,導致近三分之二的湖濱溼地遭到嚴重破壞,邛海流域水土嚴重流失,灘塗和原生濕地消失,不但水鳥和本土物種減少,且因為邛海水域面積不斷縮減,水質惡化,市民甚至喝不上乾淨的水。

一場邛海生態保護戰拉開大幕。2013年,400多戶村民陸續搬離舊居,讓邛海可以逐步恢復原生態。為了提高村民遷移的意願,導遊的小高表示,當時盡量確保每戶人家「至少1人留在景區工作」,擔任解說員、保潔員,船工等,像她和她哥哥就都在景區工作。

邛海是大陸第二大高原淡水湖,環湖一圈約35公里,徒步環湖需費時半天到一天。圖/簡立欣攝

邛海是大陸第二大高原淡水湖,環湖一圈約35公里,徒步環湖需費時半天到一天。圖/簡立欣攝

如今邛海的生物多樣性也增加了,每年都有北來候鳥在此棲息,湖中還有一個觀鳥島。景區內的生態館中顯示,這裡的明星級鳥類「紫水雞」,在2005年僅錄得30隻,到2020年已經錄得200隻。

由於海拔高,氣候宜人,每年夏日人們來邛海避暑,為西昌帶來了觀光財,居民的生活水準提升了,開心表示,這是生態與觀光的雙贏,確實「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

值得一提的是,邛海非常大,環湖一圈大約‌35公里‌,都建有完善步道,騎單車約需‌3到4小時;徒步則至少要‌半天時間,也可能走上一整天‌,取決於徒步速度和休息頻率。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