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長度或人口數無關!環團調查:河川流域「這項」愈多 垃圾愈多

環保團體荒野協會發現,河川流域的露營區愈多,則河川垃圾愈多。圖/荒野協會提供
環保團體荒野協會發現,河川流域的露營區愈多,則河川垃圾愈多。圖/荒野協會提供

荒野保護協會今天(24日)表示,根據他們2021年起的河川廢棄物調查,發現河川廢棄物前3名「塑膠瓶罐」、「塑膠袋」、「飲料杯/吸管/免洗餐具」,且露營區愈密集的戶外活動熱點,河川廢棄物就愈多,呼籲風景區、森林遊樂區、國家公園等特定區域應該強制使用循環容器。

荒野保護協會從2021年開始分別在台中烏溪、新竹頭前溪、台北淡水河、高雄後勁溪等地調查川廢,發現河川廢棄物的分布有非常高的比例受人類遊憩活動影響。其中海洋廢棄物前3名依序是塑膠瓶罐、菸蒂、吸管;河川廢棄物前3名依序是塑膠瓶罐、塑膠袋、飲料杯/吸管/免洗餐具。換句話說,海洋廢棄物大多來自於河川,而海岸邊無法計量的塑膠碎片可能來自於川廢的塑膠袋。

至於是哪些因素影響河川廢棄物的密集程度?協會表示,一條河川廢棄物是否密集,與河川長度、該流域的人口密度或人口數並無顯著關係,這是因為都會區垃圾大多集中於室內,且都有妥善管理,因此較不易流落在河川中。但如果以「露營區的數量」為指標,會發現民眾戶外遊憩區域愈是熱門之處,河川廢棄物就愈多,這也顯示人潮密集的開放空間,不易管理廢棄物,也就成為河川廢棄物的主要來源。

協會提出3點呼籲,首先,特定區域應強制使用循環容器,包括風景區、森林遊樂區、國家公園等人潮密集的開放空間,並有規劃、有時間性禁用一次性物品。

其次像是偏鄉地區人口密度低、清潔隊人力有限,民眾容易將垃圾堆置家中,久而久之就可能以就地焚化或隨地棄置的方式來處理垃圾。建議偏鄉可以增加裸賣的無包裝商品,或是商家提供的包裝材料本身就可以循環利用,像是如果偏鄉民眾網購的包材可以有指定的回收點等等。

最後,包含塑膠袋、食品容器、飲料杯等一次用物品須源頭減量,只要減少使用就可大量減少河川廢棄物及流入海洋的機會。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