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26】故鄉 是一座爬不過去的夢

出生於湖北十堰的曾慶陽,自幼在保育院生活,本來有機會回老家探望父母,不料陰錯陽差未能成行,自此成了終生遺憾。圖為曾慶陽(右)與其妻楊順蓉(左)。圖/翻攝自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YouTube頻道
出生於湖北十堰的曾慶陽,自幼在保育院生活,本來有機會回老家探望父母,不料陰錯陽差未能成行,自此成了終生遺憾。圖為曾慶陽(右)與其妻楊順蓉(左)。圖/翻攝自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YouTube頻道

編按:凋零不可逆,搶救不容緩,兩岸故事在時間的字句中飛奔。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計劃,期能為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存歷史見證,珍藏可歌可泣的「我家的兩岸故事」。

「我的老家是一個在山坳裡,我早前的時候夢到過,但夢裡頭到了山,看著家在那頭,我卻過不去。」

出生於1931年的曾慶陽,祖籍為湖北十堰,由於家境貧苦,父母養不起八個孩子,因此七歲時他就與妹妹離家,進入了「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在保育院裡生活。這個組織是蔣宋美齡1938年所創辦的,專門收容在戰亂中無家可歸的孤苦孩童,也是少見由國共兩黨共同合作的戰時教育事業,在全國一共有53個分院,成立八年,培育了近三萬名兒童,讓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中還能健康成長。

保育院就像一個大家庭,提供院童飲食起居及教育,曾慶陽十分感激自己跟妹妹能受到國家的恩惠,甚至在戰亂的年代中,還能有讀書的機會,因此他對宋美齡有著特殊情感,不僅喊她「蔣媽媽」,當年保育院院歌,他至今都能琅琅上口,其中一段歌詞是這樣的:

「我們離開了爸爸,我們離開了媽媽,我們失去了土地,我們失掉了老家,幫助他,去看望爸爸媽媽,幫助他,一起來建築新中華。」

抗戰勝利後,保育會解散,曾慶陽決定加入空軍,替國家盡一分力量,隨軍至武漢時,他原本打算回老家探望父母,卻因為新制服被同袍借走,遲遲未歸還,穿著襤褸的衣衫回家沒面子,因而錯過了返家機會,不料竟成了終生的遺憾。

「當初這一不回去,造成了終生的遺憾,爸爸媽媽先後都升天了,連送他們一程都沒有,連奉他們一碗飯都沒有。」講到激動處,曾慶陽忍不住傷心落淚。

由於國共內戰戰況激烈,他後來隨著軍隊一路撤到台灣,就這麼在寶島落地生根,整整服役了23年。空軍退伍後,41歲的他住進空軍單身宿舍,自覺條件差、年紀又大,因而一直孤家寡人未能結婚,直到75歲時,才遇見來自安徽的另一半。

妻子楊順蓉小他30歲,原本只是來台依親,認識曾慶陽後兩人相當投緣,漸漸培養出既像伴侶又如家人般的深厚情感。曾慶陽85歲時,兩人才登記結婚,雖然沒錢辦婚禮,但女方並不計較,對於妻子的真誠相待和不離不棄,曾慶陽滿懷感激,認為太太是上天給他的禮物。

「我先母也姓楊,應該是她在天上看兒子一個人年紀大了,在台灣受苦,才讓我遇到我太太,所以我很感動,也很感謝她。」曾慶陽說。

有妻子陪伴,彌補了曾慶陽心中的遺憾,也讓他感受到家的溫暖,如今高齡93歲,曾慶陽最大的心願,便是能夠有朝一日能帶著太太上照相館,讓她穿上新娘禮服。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透過無數真實經歷口述影音,還原大時代的離合悲歡。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官網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臉書
遷台官網
遷台臉書
遷台YouTube
遷台LINE@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