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在他的首場國慶典禮演說,除了重申「互不隸屬」的兩國論外,相較於其就職演說內容與格局確實進步不少,甚至比幾日前國慶晚會「祖國論」的揶揄譏諷,也平和大度了些。他提到中華民國113年歷史,也表示團結台灣的決心,展現了作為總統的高度。在內政部份也特別點出詐騙橫行與高房價兩大民怨,引起不少共鳴。
整體來說,賴清德的國慶演說本身可以給予正面評價,但是轉頭想想感覺又少了點什麼。回想起他就任這一百多天的施政風格,對照今天的充滿美好願景的講稿,又覺得處處與現實脫節,讓人悵然若失。
無論是星辰還是大海,政治永遠不缺乏遠大的目標,政治要問的不只是方向,而是路徑甚至是同伴。在茫茫大海中,我們需要的不只是不斷鼓舞士氣創造歷史的哥倫布或麥哲倫,也需要真正能指揮調度、領導統御,帶領我們走出每一場風暴的老船長。美國國父們(Founding fathers)之所以偉大,不是他們打贏了獨立戰爭,給人民什麼美好的許諾,而是留下一部可長可久的憲法,一部人類政治智慧的結晶以及尊法守法的精神。
缺少民主法治的現實感,是這篇演說詞讓人無法被說服的重要原因。
首先,就跟520就職演說一樣,賴清德的兩國論固然描述了兩岸直觀的表象,但未能正視內戰的歷史本質與結構,且迴避了當前的憲法架構,使得他繼國慶晚會之後重提中華民國113年歷史再度顯得突兀而沒有重量感與歷史感,讓人期待他充實中華民國與中國大陸連結的希望落空,兩岸緩衝與和解的曙光並沒有出現在這次演說中。
賴清德在演說結尾又重複他在520就職演講的說法,他說,無論「喜歡」用中華民國、台灣、還是中華民國台灣都可以稱呼我們自己的國家,這種任意與隨意的「國號」,不但不合法且讓這113年的「中華民國」生日又失去團結一致的氣氛。
賴清德在演講中提到他在總統府成立了「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以及「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希望利用這三個委員會強化「國家韌性」。當初這三個委員會曝光時就讓外界譁然,不但擾亂行政倫理與總統職權,更不見民主政治中問責監督的影子,實有破壞法制之嫌。這讓「國家韌性」成為威權的新衣,讓人不寒而慄。
賴總統還提到區域平衡、交通建設、世代照顧等種種建設,更宣示「打房」、「打詐」的決心,但是這些都需要在立法院通過預算才能實現,然而現實是民進黨在立法院內是少數且嚴重對立,賴清德還說「不怕得罪特定團體」不知道他所謂的特定團體為何;他又說,「感謝近期韓國瑜院長和卓榮泰院長,開啟朝野的合作,將促成朝野黨團會商。」但是真正問題是整個民進黨動員行政、立法、司法以及民間對國會改革法案的封殺和阻擋,完全抹殺朝野合作的空間。
賴清德在演說中不斷提到民主,但是這幾個月來我們見識到「黨檢媒一體」的新的威權怪獸正在吞噬台灣的民主,動員民粹、收買媒體打擊異己,台灣社會變得更加撕裂與對立。
缺乏和平環境與法治精神,賴清德的演說就成了天邊的彩虹,賴清德如果真得想要實現他在國慶演說中對人民的許諾,第一步就是要撤回所有關於國會改革的憲法訴訟,尊重國會多數,尊重多數民意,回歸民主法治,讓法政成為登上彩虹的梯子,台灣才能再創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