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部近期下令,要求大學展開撤稿論文自查工作,檢查使否存在學術不端行為,這是由於2023年以來,Hindawi等國外出版機構撤回大量中國學者發表的論文,包括武漢大學、山東大學、河南財政金融學院等大學近期都發布了相關訊息。
澎湃新聞報導,目前,河南省、陝西省、河北省、福建省等地教育部門,均已展開「撤稿論文自查」的相關通知。去年12月28日,武漢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發布通知指出,將對2021年1月1日以來,各科技論文被撤稿情況進行全面調查。山東大學學術委員會辦公室、河南財政金融學院網站也在日前通知展開自查工作。
該報導提到,河南省教育廳近期已收到教育部轉來的一批撤稿論文清單,撤稿的主要理由是疑似存在操縱同行評審過程、未實際進行實驗、或發現代寫、代投等不良行為,可能與「論文工廠」有關。一旦查實學術不端,當局將祭出處罰,若當事人擁有中共黨員身分,更應依黨紀處理。
中國教育部科學教育局在2021年公布約100起涉及醫學研究論文不端行為的案例。這些案件中曝光的個人,都受到罰款、項目申請限制和晉升限制等處罰。
河南省教育廳還在通知中表示,將建立長期機制,包括對專業排名體系進行改革,以扭轉只重視發表論文數量,而忽視論文品質的傾向。
著名期刊《自然》(Nature)去年12月即刊文指出,2023年間,超過1萬篇論文被撤稿,與前一年不到6000篇相比,數量急遽增加。《自然》分析還發現,在過去二十年中,撤稿率最高的大型研究生產國包括沙烏地阿拉伯、巴基斯坦、俄羅斯和中國。
微信公眾號「知識分子」去年6月發文指出,2022年,中國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論文數量的世界排名,仍保持在第二。不過,中國學者論文遭撤稿情況同樣令人矚目,光是2022年全年,全球有5488篇SCI(科學引文索引,涵括自然科學學科的核心期刊)遭撤稿,中國SCI就佔了52%。當時曾引發一波中國大學的「清查學術不端問題論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