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台出售軍武種類、金額,占國家總預算龐大比例並牽動兩岸局勢,多年來都是國政重大議題。金門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主任劉佩怡18日在上海表示,回顧美國對台軍售70年歷史,建議政府不應該再以舊冷戰格局思考軍售問題。
在梅花媒體集團與上海台研所舉辦的「美國選舉、管控風險—2024台海戰略推演」上,劉佩怡回顧,美國對台軍售基本上分為2階段,第1階段是自1954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後,雙方成為軍事聯盟關係,這階段的軍售是屬一種對同盟的軍事援助;第2階段是自美國與北京於1979年建交後,《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終止,不再存在軍事聯盟關係,美國國會通過《台灣關係法》並依此提供台灣防禦性武器,此時美國對台軍售被認為是一種政治手段,是為達到亞太及兩岸的軍事均衡。
「台灣在美國對台軍售議題上從不是主角」,劉佩怡指出,中美競爭是因,對台軍售是果;美國為維持在亞太地區的霸權,以美日、美韓、美菲、美台等雙邊與「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AUKUS)等多邊關係,建立起對中國大陸的防線,從而對盟邦的軍售的要求,「軍售的項目、數量,乃至金額,並非市場機制,而是由供給方決定。」
劉佩怡認為,針對中國大陸的崛起,中美競爭下的「新冷戰格局」,美國以參與「四方安全對話」(QUAD),架構AUKUS、「五眼聯盟」等多層包圍網,就此而論,美國仍停留在舊冷戰思維,企圖以集團對立、制裁、封鎖、圍堵方式圍困目標。
因此,劉佩怡認為,若台灣等盟友持續依賴美國,將出現幾種結果,首先是成為軍工複合體的銷售對象,再來是淪為戰場,最後是成為世界體系「邊陲或半邊陲」的存在。
劉佩怡點出,近年美國要求盟邦分攤軍費、增加國防預算的GDP比率,意味美國全球霸權力量的下滑,如果集團成員出現對美國的不信任,或成為美國全球霸權地位崩解的開始,也意味著軍售議題不應再以舊冷戰格局思考,而應該上談判桌、尋求和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