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銀行」時興  大陸助老服務現新模式

北京市豐益花園社區內,一志工正在為老人上門理髮。圖/受訪者提供
北京市豐益花園社區內,一志工正在為老人上門理髮。圖/受訪者提供

養老助餐、上門理髮、陪診陪聊……當前,隨著高齡化社會加速到來,大陸多地養老模式推陳出新,「以時間換服務」的「時間銀行」再受關注。

攝影講座1次20積分、環境清潔1次10積分、社區值守4小時40積分……近百本藍色「存摺」一字排開,按星期整齊存放在檔案庫,密密麻麻記錄了每位元「時間銀行」志工的帳戶資訊。這是北京豐台區豐益花園社區2015年起推行的「時間儲蓄帳戶」,如今還留存在此。

今年,豐益花園社區的「時間銀行」升級到3.0版,更名為「時間益站」,「存摺」也變為了兌換券,社區居民只要自主參與志工活動,就能領兌換券。10積分兌換價值1元人民幣的券,兌換券不僅能兌禮品、生活用品、物業費、停車費,還能在社區助老餐桌享受用餐優惠。

北京市豐益花園社區內,志工正在翻閱「時間銀行」存摺。圖/李嘉薇攝

北京市豐益花園社區內,志工正在翻閱「時間銀行」存摺。圖/李嘉薇攝

 



社區負責人劉建玲告訴記者,現在一些助老、文藝、環保活動都要靠「搶」,剛發佈幾分鐘就滿員,十分考驗「手速」。在這個2000多名老人的老小區,從6歲到65歲,人人都能成為「益家人」志工,不僅社區居民是活躍分子,周圍商家也積極回應。「時間銀行」嵌入社區,也成為社區關係的「強力膠」。

「我們老年人也不圖換什麼東西,能為社區做事就很開心。」七十多歲的侯女士連連按贊。雖然已經從志工隊伍「退役」,但只要社區有需要,她一定會在場。如今成為被服務物件,她由衷感歎,「真的幸福,我們很依賴社區」。

一位劉姓志工在豐益花園社區小有名氣,他總在老人需要幫忙時及時出現,是老人們的解困首選,受他影響成為志工的人也不計其數。他坦言,互助養老的本質就是「自己幫助自己」,「能看到老人們高興,我就高興,最大的收穫是精神極度充實」。

據統計,2023年,北京市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達到494.8萬人,比上年增加29.7萬人,是近8年以來增量最大的一年。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老年人占比首次突破30%,意味著北京市每10個戶籍人口中,就有3位是老人。

低齡幫高齡,時間換服務是大陸「時間銀行」的主要特點。「時間銀行」是一種「用勞動作為貨幣,換取志工服務」的模式,已在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落地。台灣在2012年就有了第一家公辦公營的「時間銀行」;在大陸,上海虹口區早在1998年首次探索「時間銀行」,北京、南京、青島等地也相繼建立了這種模式。

從紙質存摺、積分卡到線上互助時間平台,大陸的助老服務不斷迭新。南京2019年開始啟動「時間銀行」(現改名為「南京市養老服務互助時間平台」),設有上門保潔、理髮、代買菜、陪診等20多種服務專案。老人們可以線上下單,等待志工接單上門服務。服務狀態可追蹤、他人代下單、時間轉贈等功能,也讓不少老年人使用更安心。

資料顯示,南京市目前已擁有1400多個服務點,平台註冊志工和使用者已累計超過20萬,完成訂單108萬單。南京市還為貧困老人、獨居老人及鄉村留守老人等免費發放「時間」。

青島於2020年4月試行「養老服務時間銀行」,配套研發手機應用軟體,重點服務「空巢」獨居老人和存有「時間幣」的60歲以上老人。

目前,「時間銀行」助老服務模式正在大陸多地鋪開,不過要實現更大範圍內「跨地通兌」,尚需時日。

北京市豐益花園社區助老餐桌門前,志工正在與老人交流。圖/李嘉薇攝

北京市豐益花園社區助老餐桌門前,志工正在與老人交流。圖/李嘉薇攝

延伸閱讀

臉書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