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成為現象級 上海也在等下一個「黃河路」

由王家衛導演的大陸電視劇《繁花》成為近期最夯的連續劇。圖/取自《繁花》微博
由王家衛導演的大陸電視劇《繁花》成為近期最夯的連續劇。圖/取自《繁花》微博

要問最近大陸最火的「現象級」電視劇是什麼,十有八九人們會說是《繁花》。它改編自上海作家金宇澄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同名長篇小說,被譽為最好的上海小說和最好的城市小說之一;同時它是著名導演王家衛執導的第一部電視劇;更有趣的是,劇中絕大多數演員也都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而且採用了上海話對白的方式,加上有胡歌、馬伊琍、辛芷蕾、唐嫣這些演員加盟,這部劇幾乎在朋友圈、抖音、小紅書洗版。  

開篇第一集是胡歌飾演的男主角寶總,在90年代紙醉金迷的黃河路上,被一輛出租車撞到,隨身帶著裝著三十萬現金的行李箱,鈔票沾著血跡留在大年初四的黃河路。

上海的黃河路,是這部劇最顯著的標籤。劇裡這樣描寫1993年的黃河路,第十集旁白裡說:「這條街只有755米長,總共開了100多家飯店,每天晚上吸引著無數大款來這裡消費,單單這一年,數以幾十萬計的洋酒灌進這些上海喉嚨。」‍

劇裡那位想搶生意的魏總,某一天在黃河路新開的至真園生意談到一時興起,要送88桌客人每桌一份388元(人民幣)的「霸王別姬」(其實是清燉甲魚),一晚上豪擲三萬的場景,借著旁邊看客的話說: 「一頓飯吃掉上海三個半萬元戶,工薪階層,想都不敢想」。

 《繁花》在去年年末登陸央視,作為每年精挑細選的「開年大戲」,用王家衛式的敘事手段和鏡頭語言,電視劇中展現90年代上海的奢靡和繁華。值得關注的是這樣的十里洋場紙醉金迷,與工薪階層消費相去甚遠的情節,這一次沒有出現在反腐、掃黑這類的影視題材中,倒很是有趣。

 《繁花》的故事背景選在90年代上海,主角寶總是左手股市、右手外貿的上海灘商界「金童」。而圍繞著他的故事所展開的那個時代極速上升的「大上海」,正是在南巡講話之後崛起的中國經濟、文化中心。短短一條黃河路曾經有上海首富周正毅的「阿毛燉品」,南京路上人滿為患的商場是全中國零售業的風向標,外灘27號所代表的上海外貿大樓,是中國對外開放大潮的橋頭堡,無數個汪小姐從這裡邁出了事業的第一步……。《繁花》的一切都在顯示90年代鮮明的主題:只要搭上了時代的快車,乘風破浪,就能進入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花花世界,成功,垂手可得。

它是勇敢者的獎勵 拼搏者的犒賞

 跟現在喊著要「躺平」的小年輕們,是那麼的不同。 去年,大陸提出上海要建設「國際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科技創新中心」規劃,面對疫後海內外的挑戰,穩外貿、穩投資,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門面」—上海又一次被期待。《繁花》的橫空出世,不是緬懷90年代,更像是上海進一步擴大開放的信號。

《繁花》的原著是大時代背景下沈浮的個體命運,「開到荼靡」就有「盛極而衰」的預示,電視劇在改編倒是弱化悲劇色彩,宣傳海報上寫著的是「踩錯了,萬劫不復,踩對了,逢凶化吉,每個人都在等下一個風口」。

 不只是人,上海這座城市,也是。

第一次執掌電視劇的王家衛,給《繁花》打上了濃厚的個人風格,在講究敘事的快節奏的電視劇中,有太多的曖昧,留白、克制。劇本改編略過了底層打拼的灰色地帶和不齒過往,只有閃爍的霓虹燈裡對那個時代的遐想。

《繁花》的口碑在網絡上一樣兩極分化,愛得欲罷不能,不愛的摸不著頭腦。看到一位豆瓣網友說不喜歡《繁花》,因為太多的「模稜兩可」,讓人看不到「確定性」,都是繾綣曖昧的男女,沒有快意恩仇涇渭分明的愛恨。

但下面有留言說:「不完美,才鮮活;不確定,才有期待。」仔細一想,於人、於事、乃至一個時代,又好像的確如是。

小說的最後,寶總破產,李李出家,繁花簇錦的時代落幕。不知道電視劇改編會如何講述,但默默刷完十集,只覺得歷史是個輪迴。站在十字路口的上海,在同一個時空中,在震蕩的經濟週期中,尋找著下一個黃河路和外灘27號,和另一個風口。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