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日前大陸商務部再度預告對台貿易壁壘,將採取進一步反制措施。今年年初大陸已預告可能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早收清單,包括對台農漁、機械、汽車零配件、紡織等產品關稅減讓等措施ECFA逐漸取消一部份關稅減讓優惠,對台經濟衝擊效應如何?
自2023年4月12日陸正式宣布,對台實施貿易壁壘調查,在台灣總統大選前的12月16日提前宣布調查結果,認定台灣對陸貿易往來已構成貿易壁壘。回顧2023年12月21日宣布對台灣石化領域12個稅目產品取消ECFA關稅減讓;2024年5月中止對石化、紡織、機械、鋼鐵及金屬、運輸工具等共134項產品關稅減讓;同年9月對34項農產品中止免稅優惠。
綜觀這一二年來,大陸商務部對台實施一系列貿易制裁措施,儘管陸方認為此並非經濟之制裁,僅宣稱這只是暫時停止貿易輸入陸。然從取消部分關稅減讓優惠到可能全部取消,其連鎖效應恐更加強烈及廣泛,也絕非是純粹經濟議題。無論是既往暫時停止輸入的農漁水產品,或是降低12稅項石化業及134稅項傳統製造業及34項農產品關稅減讓優惠,幾乎是ECFA早收清單539項產品的三分之一。這對台農漁業者、中小企業、傳統制造業者,其沖擊難以避免及不可小覬。
首先,抗中保台路線及聯美抗中戰略,無法維護ECFA 正常運作。賴清德總統堅持采取一邊倒的聯美抗中路線,而非和平保台、和美友中戰略,兩岸在政治軍事外交經貿社會沖撞,其強度更加升高。尤其賴總統堅持兩岸互不隸屬論、祖國論、中華民國113年歷史存在論及75年落地生根論。或有論者以為這是修正台獨主義路線,民進黨兩岸路線向中華民國靠攏;然大陸以為這是新兩國論,將中華民國台獨化。因而,不僅兩岸衝突緊張難緩解,反而雙方敵對僵持態勢持續飆漲,頻臨戰爭邊緣風險。
其次,陸方持續縮減ECFA 關稅減讓優惠措施,不利於台灣產業發展。前述134項稅目產品關稅減讓措施,涵蓋石化、紡織、機械、鋼鐵及金屬、運輸工具等傳統制造業,若是兩岸關系持續惡性循環,ECFA早收列表539項免關稅項目,扣除先前12稅項石化產業及現134項傳統制造業、34項農產品,剩余359項皆可能被中止關稅減讓,若從中止一部份到全部,其沖擊層面也就更為廣泛。
再者,兩岸限制性及歧視性貿易公平對待爭論。台灣從ECFA獲致關稅減讓優惠,既可免繳或減嚷關稅降低經營成本 ,也可提升產品的競爭優勢,事實上台灣從大陸獲得相對優惠及利多。ECFA運作中,大陸對台降稅產品為539項,台對大陸降稅產品僅267項,截至2023年底台出口陸累計享有ECFA關稅優惠減免,約101.01億美元,將近新臺幣三千多億。這顯示大陸基於融合促統、融合和統目標,對台釋放政策優惠及誘因機制。
最後,隨兩岸關系持續惡化到最後全面中止,若台灣向大陸出口再下降4至5%,台經濟恐將陷入衰退危機。長期以來,台灣單方面對大陸2509項產品出口采取限制性,及歧視性貿易障礙及保護措施。大陸視此為違反ECFA規定,應逐步減少或取消雙方之間實質多數貨物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規定。ECFA是兩岸雙方在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所簽署,實施中如產生問題可通過兩岸協商予以妥善解決。ECFA機制正常化運作,不僅可讓企業根留台灣、出口大陸;同時具有促進台灣經濟持續成長動力及作用。
大陸國台辦曾宣稱:賴清德當局頑固堅持「台獨」立場,拒不承認「九二共識」,是大陸進一步中止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的根本原因。台灣經濟部國際貿易署則批判,大陸片面宣告部分產品關稅減讓中止一事,尤其選擇在時值台灣大選前夕,是將經貿政治化、工具化;呼籲兩岸貿易爭端應該在WTO機制下討論解決。
顯見,ECFA 運作健康化、機制化及制度化運作,涉及兩岸關係正常化。大陸批判台灣,對陸採取貿易限制措施,認為此並未符合ECFA精神;批判台違反ECFA有關逐步減少或取消雙方間實質多數貨物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條款,損害大陸相關產業和企業利益。中止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並非單純是經濟議題。大陸中止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中止適用協定稅率,其因素不僅是民進黨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而已;也是至今仍未採取任何有效措施,取消對陸的貿易限制。大陸宣稱台灣單方面對陸產品出口采取歧視性的禁止、限制等措施,違反ECFA相關規範。這表面看似純粹貿易壁壘及貿易歧視的經濟議題及反制行為,實則是一種重大政治爭議課題。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