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義遺址」定義該調整!原民立委質疑:總統府也算

國民黨原住民立委林倩綺30日質詢時表示,「不義遺址」僅選擇性涵蓋1945年後的威權統治,但持平來說總統府也是日據時期的「不義遺址」。圖/取自林倩綺 立法委員臉書
國民黨原住民立委林倩綺30日質詢時表示,「不義遺址」僅選擇性涵蓋1945年後的威權統治,但持平來說總統府也是日據時期的「不義遺址」。圖/取自林倩綺 立法委員臉書

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今天(30日)審查「不義遺址保存條例草案」案,來自台東阿美族的國民黨立委林倩綺表示,台灣原住民族自1624年荷蘭人建立熱蘭遮城以來,就經歷荷蘭、清朝、日本到國民政府的持續殖民剝削,但現行「不義遺址」僅選擇性涵蓋1945年後的威權統治,定義失衡:「目前總統府是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也是最高統治機構的象徵,是否也該被列入『不義遺址』?」

林倩綺質疑文化部,現行「不義遺址」的定義不僅狹隘,僅涵蓋1945年後的威權統治,甚至排除早期原住民族壓迫史,難以真實反映台灣歷史。以今年台南市沸沸湯湯舉辦的「台南400」為例,1624年荷蘭人在大員建立熱蘭遮城,此後台灣的原住民族自就經歷了持續的殖民剝削,包括被課以重稅、強制勞役,甚至遭到軍事鎮壓。

此外,清朝在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實施的「開山撫蕃」政策,以及日據時期的「太魯閣戰爭」與「霧社事件」,皆是原住民族長期遭受的壓迫事件。尤其日據時期,殖民政權在總督府內決策,甚至在霧社事件中動用毒氣攻擊原住民,釀成大量死亡。她並質疑,台灣總督府(現總統府)做為日據時期最高統治機構的象徵,是否也該被列入「不義遺址」?現行定義的選擇性記憶,是否在塑造片面的歷史視角?

林倩綺表示,史觀應該是加法,轉型正義不應是選擇性地紀錄特定時期的創傷,並忽略其他歷史創傷。唯有涵蓋所有族群的歷史創傷,才是真正的轉型正義。她建議,為避免「不義遺址」的名稱造成社會對立,應考慮更名為「人權事件紀念場域」,並將荷蘭、清朝、日本及國民政府的歷史壓迫納入範疇。

最後她以阿美語重申:「Ci:ma hakiya ? misawili’ay to Yen-cu-min hatiniay a lafin,a:fas sanay itini kaitiraan no to’as  saheto o misawili’ay. (誰才是不義的一方?任何對原住民族的剝奪、不公不義,不分時代、不分時期,皆是不義。)」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