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不少企業廣泛應用「AI客服」(智能客服)語音為來電的消費者服務,據《2024年中國智能客服市場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大陸2023年的智能客服市場規模為39.4億(人民幣,單位下同),不過,《數字化背景下客戶服務便利度消費調查報告》指出,有71.2%的消費者表示智能客服「答非所問」;23.6%的消費者表示無法找到人工客服,或人工客服存在「踢皮球」等情況,有時也讓消費者電話轉來轉去,氣出一肚子火。
《36氪》轉載公眾號「互聯網那些事」提到,雖然網路上關於智能客服的吐槽聲從未斷絕,但各平台引進的腳步卻從未停歇,原因是為了實現「成本與服務力之間的平衡」,例如,銀行業早在十多年前就推出了智能客服,雖然也是會被詬病,但經過長時間的優化處理,一定程度上提升銀行的辦公效率,也用戶植入了「人機溝通」的操作習慣。
另外,由於消費者網購頻率逐年大幅上升,客服壓力也與日俱增,如果遵循「24小時、3班輪崗制」的傳統客服模式,企業需要雇傭更多人力成本,滿足平台回覆時間的考核標準,若採AI客服前置諮詢,就可以為人工客服分攤壓力。
不過文章也提到,AI技術出現,確實為智能客服帶來新活力,但也讓一些企業商家出現錯覺,誤判產品定位,誤以為「換了AI客服,就能取消人工客服」,雖然大數據模型增加了AI客服的回答速度、理解能力,卻無法處理數據庫、問題清單以外的內容,加上平台促銷活動愈來愈多,智能、AI客服很難隨機應變,針對不同促銷活動,解決不同的用戶問題。
因此文章強調,上述關鍵,註定了人工客服不會完全消失,會作為企業必要選項,得以保留,要把和AI客服對話、人工客服對話的選擇權交給消費者,減少AI回覆給消費者帶來的情緒不適,不要真的成為了「機氣人客服」,才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