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外交部在秘魯投放「Taiwan」廣宣 實質效益待商榷

我外交部在秘魯利馬6個重要交通要道,都設有大型T霸投放電子螢幕廣告。圖/中央社
我外交部在秘魯利馬6個重要交通要道,都設有大型T霸投放電子螢幕廣告。圖/中央社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4年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於11月15日至16日在秘魯利馬舉行期間,外交部選在當地重要交通樞紐及人流密集區域投放多處大型廣告,以突顯台灣在半導體與人工智慧技術領域的全球優勢,藉此提升國際能見度。然而,這一行動引發各界熱議,支持者認為這是一種提升國際曝光的嘗試,但批評聲音則指出,此類宣傳未必能帶來實質效益,反而容易流於表面化操作。本文將從受眾定位、資源效益以及外交策略等多角度,探討此活動的影響與潛在問題。

廣告標語的定位與實際困境

外交部此次的廣告宣傳以「Chip in with TAIWAN for Global Prosperity」(與台灣攜手,共創全球繁榮)為標語,運用雙關語巧妙結合晶片技術的形象。然而,從秘魯當地受眾的實際情況來看,此類宣傳的效果可能有限,甚至可能因文化差異與認知落差而未能達到預期目標。

秘魯民眾對於半導體技術及人工智慧應用的認識有限,這類與科技相關的抽象宣傳未必能引起廣泛共鳴。對於當地普通市民而言,與自身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可能更具吸引力。此次廣告雖然使用英文標語,但其內容與形式更像是針對內部支持者設計的政治宣傳,旨在營造台灣國際地位提升的形象,而非真正促進國際理解與支持。

據報導,此次廣告投放涉及六處主要地點,其中包括一塊高達28公尺、寬11公尺的電子看板,展示於當地地標性建築物上,宣傳時間長達一個月,耗費龐大資金。然而,此等巨額投入是否能轉化為具體的外交成效,仍存疑問。除引發部分台商的短暫關注外,該宣傳行動未見到具體的國際支持成果。相比之下,這更像是一場面向國內的形象工程,用以展現當局在國際場域「有所作為」。

外交操作的侷限與風險

APEC作為一個以經濟合作為主的國際平台,其核心目標在於促進區域經濟整合與發展。外交部選擇在該場域進行高調的政治宣傳,可能因不符會議主旨而導致一些不必要的外交風險。

在國際社會廣泛承認「一個中國」政策的大環境下,台灣的國際參與空間本就有限。選擇於APEC會議期間投放廣告,對某些與會成員國來說,或許會被視為敏感的政治操作,甚至可能對主辦國秘魯造成外交上的壓力。此外,這種炫耀式宣傳行為未能有效融入APEC以經濟議題為主的主軸,反而容易被認為脫離實務,甚至增加與其他成員國之間的隔閡。

外交部此次投入公帑於短期廣告活動,卻未能對內部經濟或民生議題帶來直接助益。事實上,當前台灣正面臨房價高漲、薪資停滯等多項挑戰,許多民眾對政府資源分配的效率與優先性存有疑慮。與其將資金投入看似高調卻成效有限的國際宣傳,不如將資源聚焦於改善民生及促進國內產業升級等更具長期價值的政策。

國際觀感與長遠影響

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宣傳若缺乏實質內容支持,容易引發外界對其策略及目標的質疑。

根據目前的媒體觀察,國際主流媒體對此次廣告宣傳的報導與討論相對有限。這顯示,單純依賴視覺化的曝光行動,難以在國際舞台上創造持久影響力。國際宣傳的真正目標應在於推動實際合作與認同,而非單純追求短期的曝光率。

台灣若希望真正提升國際地位,需在策略上尋求更多元化的做法。例如,參與人道援助、環保行動等具體計畫,將更有助於爭取國際支持與尊重。與其重視形式上的曝光,應更專注於實際成果的累積,方能為未來的外交拓展奠定更穩固的基礎。

兩岸交流與國際參與的雙向推動

台灣若欲突破國際參與的困境,務必重新審視其資源配置與策略方向,並加強兩岸經濟與文化合作,為未來的國際參與創造更多可能性。

大陸作為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亦是台灣最重要的經濟夥伴。通過加強兩岸經濟合作,台灣不僅能進一步鞏固自身在半導體與人工智慧等領域的領先地位,也能借助大陸的市場規模拓展發展空間。以經濟連結促進和平穩定,將是台灣在當前局勢下尋求突破的務實選擇。

兩岸間的文化、教育與基層交流,對於增進民眾間的理解與互信至關重要。在和平穩定的框架下,透過民間層次的互動,台灣可進一步拉近與國際社會的距離,並減少外界對台灣的錯誤認知。

結語

外交部在秘魯APEC期間進行的大規模廣告宣傳,雖有助於增加曝光,但其實質成效值得檢討。在有限的外交空間與資源下,如何平衡國際宣傳與內部需求,並尋求務實的突破路徑,將是未來的重要課題。透過強化兩岸合作與實質政策推動,台灣方能在國內外爭取更多認同,開創真正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新局面。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