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拜登政府日前公布新的對陸半導體出口管制,涉及140家陸企。不過大陸央廣旗下新媒體《日月譚天》5日分析指出,今年1至10月,大陸半導體出口達9311.7億元(人民幣,下同),增長21.4%,平均每月出口930億元左右,每年第4季度還是半導體出口旺季,照這一趨勢測算,到11月,大陸晶片出口額將突破兆元,意即,過去5年美國的制裁,沒有阻止大陸晶片產業持續發展壯大。
《日月譚天》指出,2019年起,美國政府幾乎每年都會對打壓大陸半導體行業的政策「打補丁」加碼,儘管這些政策來勢洶洶,但制裁的邊際效應正在遞減,基本原因在於「能制裁的,都已經制裁了」。
該文分析,之前的制裁方式受制於「摩爾定律」,但今天最先進的晶片製程已經進入2奈米、甚至1奈米以下的範圍,當晶片元件尺寸愈來愈接近物理極限,意味著晶片產業按照摩爾定律升級的終點已經劃定,「假以時日,中國遲早能追上」。
不過,在人工智慧晶片的領域,上述規則並不適用,因為這類晶片,性能受晶片物理大小的影響不大,是需要綜合晶片架構、製造、連接頻寬、演算法最佳化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以輝達為代表的美企依舊有大幅度的領先優勢,以快於原來摩爾定律的速度,持續迭代,美方也以透過鎖住前端的發展空間為思路,企圖打壓陸企晶片產業。
只是,這樣的制裁要能收效,需要市場要最先進的晶片有需求,但據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23年,汽車市場對半導體需求增長15%,手機等通訊裝置市場卻降低了1.8%、個人電腦降低7.1%,半導體市場規模增長的動力,愈來愈多傾向汽車和工業領域。
文章對比,相較於手機,汽車晶片、工業級晶片對便攜性要求要小很多,目前關注重點也在5奈米到7奈米,手機、個人電腦則是關注到2到3奈米的工藝,後者難度要大得多,前者比較看重穩定性、成熟製程,是中國大陸所長。
文中也舉例,近期很多美企晶片企業都表達加強與陸企合作願望,如輝達表示仍計畫保持在中國的業務,英特爾將繼續尋求產品出口到中國,蘋果公司執行長庫克(Tim Cook)日前在北京出席鏈博會(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時即表示,蘋果與中國的關係只會愈來愈好;先前英特爾(Intel)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則示警,如果美國出口管制太嚴,「中國必須生產自己的晶片」,《日月譚天》認為,美國用5年的制裁經驗證明,全球貿易的趨勢可能會受到管制措施暫時的影響,卻很難從根本上改變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