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真會「偷聽講話推廣告」?陸專家這麼分析

大陸網民也關注「手機到底會不會偷聽」,示意圖。圖/取自夾心妹妹微博
大陸網民也關注「手機到底會不會偷聽」,示意圖。圖/取自夾心妹妹微博

不少人都有類似經驗:在手機旁與人聊到什麼,稍晚就被社群媒體或相關App推播有關的內容,可能是提到什麼品牌、想買什麼東西,就有相關推薦頁面出現。大陸網民也討論「為什麼App總是知道你想買啥?」、「手機真的會偷聽嗎?」引發個資外洩質疑,但大陸資訊專家則分析「可能性不大」。

《極目新聞》報導稱,先前央視新聞曾報導,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網安中心測評實驗室副主任何延哲表示,偷拍、偷錄雖然在技術上可以實現,但是成本高、效率低,也存在高昂的法律風險,且通過實驗檢測,並未發現哪款App存在真正意義上「將語音資訊上傳之後的偷聽行為」。

何延哲稱,若手機真的「偷聽」,耗能會異常增加,會掉電過快、發熱發燙、CPU和記憶體占用等現象,如果手機處於「偷聽」狀態下,耗電速度會比正常情況快27%左右,而且若App真的「偷聽」,超過1分鐘會被作業系統切斷,難以維持長期偷聽狀態。

巨量資料與人工智慧專家劉鵬則指,App偷聽「可能性幾乎不存在」,以商業收益和成本角度來看,監聽成本和收益不成正比。他以某智能語音行業公司的語音轉寫成本為例,市場售價10元/萬秒(人民幣,單位下同),服務成本2元/萬秒。假設App每天有效偷聽1小時,偷聽成本每人每天0.72元,1億用戶的App每天的成本就要0.72億,一年成本為263億,1年成本要6307億元。

至於為什麼我們常感覺被App「偷聽監聽」?何延哲分析,這可能是使用者對「個性化推薦」的誤解。App根據獲取到的資訊,對使用者平時使用習慣分析,形成使用者畫像,進行內容、廣告的個性化推薦。無數次的推送中,總有幾次押準的,可能會不自覺地將其歸因於被「偷聽」。

延伸閱讀

臉書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