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Reserved Area:技術測試或戰略威懾?

參謀總長梅家樹上將日前赴國防部應變中心,聽取台海週邊共軍動態報告,通令解除各級應變中心開設。圖/中央社
參謀總長梅家樹上將日前赴國防部應變中心,聽取台海週邊共軍動態報告,通令解除各級應變中心開設。圖/中央社

魯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12月8日時,大陸民航局發布七個Reserved Area(國防部翻譯為:空域保留區)。經查證,根據國際民航組織(ICAO)所謂的空域保留區,名稱為Temporary Reserved Area(TRA),其定義為「在特定時間內,臨時保留並分配給特定使用者專用的空域。」(原文:Airspace temporarily reserved and allocated for the exclusive use of specific user during a determined period of time.)

因此,空域保留區在我國的民航術語中應為空域限航區,大陸民航術語則為空域限制區。但重點是,應當讓民眾知曉Reserved Area的定義,才是最為重要的。而這些劃設的空域,不僅鄰近東海與台海地區,還因其特殊的高度分布和範圍設計,引發各界學者與軍事專家,對其軍事與技術目的的推測。以下為空域劃設的細節與數據分析:

一、第一個區域內劃分兩段空層:5000公尺(約16,400呎)以下,及7,500至7,800公尺之間(約24,600呎至25,600呎)。
二、第二至第五區域的空層範圍從地面(SFC,Surface)至上限正常限制(UNL,Upper Normal Limits)。
三、第六、第七區域的限制高度則在8400公尺(約27,600呎)。

從劃設範圍和高度限制來看,這些Reserved Area的設計明顯針對特定用途,與民航航路(如W13、W117、M503、B221、A470等)保持一定距離,顯示其在設計時已考慮避免影響國際、國內航班。這種劃設需要高度的飛航管制能力和精確的規劃,也反映出相關單位對區域空域及飛航安全的重視。接下來,我們將具體探討這些Reserved Area的潛在用途。

誠如前述,結合公開數據和技術特性,這些Reserved Area的設置可能有以下幾種用途:
一、測試無人飛行載具或軍用航空器:大陸正積極發展無人載具結合人工智慧(A.I)的技術,而劃設的空域高度,適合進行這類裝備的性能驗證。
二、地面雷達與助導航設備測試:不同高度空層的設置,可能與地面雷達與助導航系統的有效覆蓋範圍相關。
三、衛星定位系統調整:北斗衛星系統的定位精度需要反覆測試,空域劃設有助於減少外界干擾。
四、氣象探空設備:部分高空劃設可能用於氣象探測氣球或浮升器(飛船)的升空與數據收集。
五、未來民航規劃:第六、第七Reserved Area的設置,或與翔安國際機場的進出航線規劃有關。

雖然上述用途多為技術性試驗,但考慮到大陸劃設此類空域的時間與地點,仍需將其納入軍事演習的可能性框架下。劃設Reserved Area前的技術測試,往往是更大規模軍事行動的前奏。

從戰略層面看,此次Reserved Area的劃設具有鮮明的防禦性質,而非直接進攻意味。大規模軍事演習前,確認各類設備的運作正常是常規程序。但其地理位置的選擇,難免引發外界對其意圖的解讀。

一方面,劃設區域接近東海防空識別區及台海周邊區域,是對美日聯合軍事行動構成心理上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向台灣地區傳遞一種包圍與施壓的訊號。然而,這種策略更可能是一種威懾,意在確保區域內的防禦穩固。

大陸此次劃設Reserved Area,表面上是一種技術性測試行為,但背後可能蘊含長遠的戰略考量。這些空域的設置,不僅是大陸對空中與地面科技測試的重視,更透露出其在區域內維持軍事平衡的用意。對於周邊國家而言,如何解讀與回應這些信號,將直接影響未來東海與台海地區的安全與穩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臉書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