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圓/樂齡學習中心兼任講師
410教改今年滿30週年,近日有超過十位長期關注教改問題的大學教授與高中老師,共同獨立出版《台灣教改三十年總體檢》,為未來教改提出建議。
教改30年導致學生核心價值流失
教改衍生的問題不一而足,除了飽受批評的學習基礎弱化之外,最嚴重的,莫過於核心價值的流失,尤其是人生觀、價值觀與道德觀的建立。
也有人以「三觀」來概括。這些涉及處世與安身立命的人生終極關懷,雖然與實際的基本能力沒有直接關係,卻是不能逃避的「人」的問題,包括如何面對自我與他人,經營團體與人際關係,乃至尋找生命的目標等等。若是缺乏明確的指引,小則易導致個人茫然無措,大則造成社會失序。
關於核心價值的教材,過去小學有《生活與倫理》,國中有《公民與道德》,高中還有《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自建立生活常規與簡單的人生道理開始,慢慢學習正確的價值觀與道德觀,以及社會的共同準則,再逐漸從古聖先賢的智慧金句中,摸索屬於自己的處世哲學。這一套完整的人生教材,卻在教改過程中被推翻了。
小學沒有了生活與倫理,國中課程則有公民而無道德,高中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不再必修。教師們只好各自將生活準則與道德觀「融入」其他課程。少了系統性的教材,學習自然支離破碎,毫無章法可言,還會因不同老師重視的程度而天差地別。最糟的是,若有老師覺得教人生道理很落伍,對道德嗤之以鼻,那麼學生好好學習向善的機會就更渺茫了。
教改結果被批為「缺德」教育
教改之所以「缺德」,或許與其試圖打破舊框架有關。教改人士認為聯考是教育僵化的罪魁禍首,應該廢除,而所有威權式的、呆板的教法與教材,也全部要革新。在這種思維下,所謂倫理道德,就很容易被視作「吃人的禮教」,而傳統經典,特別是儒家思想,更可能由於曾被古代帝王當作控制思想、洗腦的工具,而遭全盤否定。
多年前,曾見過某位偏激的教改人士在網路論壇貼文反對道德,並且主張只要本乎良心即可。假如人的行為可以這麼簡單,為何西方會發展出倫理學,又為何日本、韓國及新加坡的中小學,都一直將道德單獨設科?
倫理道德教育可以減少校園暴力
道德當然需要學習,而且越複雜文明的社會,就越多繁文縟節,像法國連吃飯都有一套又一套的規矩。以前教科書強調見到長輩該行禮問好,不就是讓孩子從培養有禮貌的行為開始,慢慢內化到習慣對他人尊重嗎?假如倫理道德課程還在,是不是可以大大減少校園暴力,包括學生攻擊老師的事件呢?
去年底,北一女教師區桂芝批評108課綱無恥,因為高中國文課本拿掉了顧炎武的經典作〈廉恥〉。當時立法院長游錫堃以「廉恥是君主政治的產物」回應,還說現在是民主時代,應遵從民主價值觀。這種心態恰如周祝瑛教授所言,想移植西方思維來取代傳統。可惜,在對西方文化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別人的菁華還沒學全,倒先把自己的根給刨了。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梅花專論】缺德的教改30年

民間組織教育改革總體檢論壇指出,教改出現許多問題,包含自主學習淪為無頭蒼蠅,以及多元學習成亂槍打鳥。圖/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