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肉菌引發「新型痲風病」持續擴散 澳洲當局籲防蚊蟲叮咬

顯微鏡下的分枝桿菌。圖/取自墨爾本科學中心官方《推特》
顯微鏡下的分枝桿菌。圖/取自墨爾本科學中心官方《推特》

澳洲維多利亞省民眾感染一種食肉細菌的個案最近急遽增加,已擴散至新南威爾斯省,維省首席衛生官日前表示,這種藉由蚊蟲傳播的細菌已在墨爾本郊區傳播,呼籲民眾立即採取保護措施。

澳洲《每日衛報》(The Daily Guardian)報導,澳洲維多利亞省近幾月來,接連傳出民眾感染「布如里氏潰瘍」(Buruli ulcer,又稱「新型痲風病」),是一種由蚊蟲傳播的傳染病,上周調查後發現,墨爾本周邊的病原數量激增,更已擴散至新南威爾斯省的沿海地區。

維多利亞州首席衛生官考伊教授(Prof Ben Cowie)上周五(20日)針對感染風險向社區發出警告,與墨爾本北部阿斯科特谷(Ascot Vale)郊區相關的病例最近仍在增加,目前全省「病例仍然很高」,「這種疾病正在維多利亞省各地傳播,已不再局限於特定的沿海地區」。

布如里氏潰瘍是被體內帶有被稱為「噬肉菌」(flesh-eating bacteria)的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的蚊蟲叮咬後感染,是一種嚴重的慢性感染症,會侵蝕皮膚和皮下組織,細菌毒素會攻擊皮膚下的脂肪細胞,導致局部腫脹或形成腫塊,進而發展成潰瘍,如果患者沒有獲得有效診斷和治療,當疾病惡化時,會導致嚴重的組織破壞、永久性毀容和長期殘疾。被感染者通常會先長出一個無痛的腫塊或傷口,起初可能會被誤認為蚊蟲咬傷,但病變會慢慢發展成具破壞性的皮膚潰瘍。

墨爾本大學指出,嚴重潰瘍可能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才能癒合,部分病例甚至還需要手術、復健或截肢。傳染病專家荷桑(Mehrab Hossain)表示,這種細菌最初是在負鼠和蝙蝠體內發現,然後透過蚊子傳給人類。考伊指出,每個人都有被感染的可能,其中以60歲以上年長者通報的比例最高。

2024年迄今,維多利亞省已通報347例布如里氏潰瘍病例。布如里氏潰瘍的中位潛伏期為5個月,這意味著患者可能會在感染後數月才會就醫。

考伊表示:「及時治療可以顯著減少皮膚損失和組織損傷,並避免需要更強化的治療,目前已知的潛伏期從4周到9個月間不等。布如里氏潰瘍的病變可能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但以四肢暴露的部位最為常見」。由於南半球的澳洲已進入夏季,考伊建議民眾使用個人驅蟲劑,穿著輕便、寬鬆、淺色的衣服遮蓋身體,並避開蚊子多發區域,並避免在叮咬高峰期待在戶外。

延伸閱讀

臉書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