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世界報》8日報導指出,在短的20年之間,中國成功地在製造技術和電池領域基礎上,創造了汽車業全新的格局,這使得歐洲無論在短期或中期都很難與中國競爭。
報導指,根據中國乘用車協會數據,中國市場目前佔全球新能源車(包括電動和混合動力車)銷量的70%,而在2022年是52%。
電動車的普及給中國經濟帶來良性循環:為滿足電動車的需要,政府安裝更多充電站,提高駕駛採購電動車的意願,這又創造了就業機會,推動相關產業鏈走向創新。中國的環境轉型促進了經濟發展,而不是懲罰經濟。這是許多具有環保意識的歐洲政黨所嚮往的成功經驗。
但這些成功背後,也是有代價的。由於中國電力大部分還是依賴煤炭,所以這些電動車並非真正環保。再者,由於產能過剩,變成廠商之間價格大戰,這又成為社會成本。
文章批評,相較於中國在新能源車製造上的成功,歐美仍沈溺在燃油引擎汽車的成功,故步自封,甚至還想走回頭路,例如新當選的美國總統川普。歐美對付中國電動車的領先只能依賴關稅,但是關稅也無法讓歐洲在電動車領域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
中國現在在專業技術上已經讓世界各國難以望其項背,這些技術是中國多年投入的結果,例如,汽車製造商比亞迪在汽車領域擁有20年的歷史,在電池領域更是深耕30年。 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是所有主要中國和國際汽車品牌的電池供應商,這家公司佔有全球市場的37%,自2011年以來就開始生產汽車電池,其創始人曾毓群早自1999年就投身鋰電池領域。
反觀歐洲,一些超級工廠大部分仍處於規劃階段。文中表示,這不免讓人想問,歐洲的製造商和政治領袖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