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2025年度展覽囊括典藏藝術家研究展、兩檔重量級國際藝術家大展、六檔台灣各世代藝術家個展、一檔當代影像展以及年底壓軸登場的第14屆台北雙年展。
典藏藝術家研究展推出台灣第一代水彩畫家倪蔣懷(1894-1943)之紀念展。倪氏為台灣近代西洋美術啟蒙者石川欽一郎(1871-1945)的首位台籍門生,作品師承石川英式水彩風格,曾連三度入選「台灣美術展覽會」;後經營煤礦事業之餘仍創作不輟,同時亦資助畫會活動、創辦台灣繪畫研究所。展覽將以倪蔣懷家族近年捐贈的大量重要作品和文獻資料為基礎,更包含多件未曾公開展出的作品。
兩檔國際藝術家大型個展,打造重新理解世界的路徑
國際大展有重建歷史現場的「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與觀眾互動的「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德國藝術家托瑪斯.德曼(Thomas Demand)1964年生於慕尼黑,以其大尺幅攝影聞名。德曼創作題材多取自知名歷史或社會事件的報導照片或影片,他先以紙材鉅細靡遺地將影像中場景以真實比例重現,最後透過鏡頭角度與構圖,忠於原貌地複刻這些歷史畫面,之後將模型全數摧毀、只留下模型的攝影,試圖重述所謂的真相。本展「托馬斯.德曼:歷史的結舌」集結約70件作品,匯集藝術家四個重要創作系列,可以完整看到德曼如何處理攝影影像與真實世界之間互為表裡的對位關係。
冰島-丹麥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的東南亞巡迴展「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將呈現他過去30年的藝術實踐,涵蓋裝置、繪畫、雕塑、攝影、錄像等多種形態的作品。埃利亞松擅於在空間中創造群體的共感體驗,作品內涵融合藝術家的創作意圖、觀眾的詮釋和參與,以及大尺度環境的脈絡,部分作品的完整表達,更取決於觀者的感知與行動,透過視覺、認知或操作賦予其生命。
六檔跨世代台灣藝術家個展,以創作赤誠回應切身命題
「黑潮:賴純純回顧展」(暫名),由藝評家張晴文擔任客座策展人。賴純純(1953-)大學時期受廖繼春啟發,作品接連在「中華民國現代繪畫新展望」等重要競賽展獲獎,後成立「SOCA現代藝術工作室」推展前衛藝術。2007年後,其生活與創作重心轉往東海岸,再度關注色彩獨立表現。展覽將以四個子題梳理藝術家1970年代至今的創作脈絡,展出油畫、壓克力繪畫、複合媒材繪畫、雕塑、裝置、手稿、影片與文獻等近百件作品。
2022台北美術獎首獎黃麗音個展「Lili Deli 麗麗食品」擬仿商店形式,透過多媒材的展現,拆解日常飲食和消費習慣,探討當代資本主義對於「廉價」和「便利」生活方式的影響。
「TFAM年度個展」中,四位藝術家各自以專擅的媒材與創作思路,開展對切身命題的探索:李紫彤「力求失真的嗓音」探討藝術家自身在拍攝實驗紀錄片歷程中,試圖作為創傷代言者卻難以如實傳達的拉扯;柯良志「雙鉤廓填」將打造擬仿工地圍籬的場域,由藝術家現場臨寫商業招牌專書中的字體,表現既人工又機械化的矛盾性;徐瑞謙「翻閱165頁的厚度」探索材料、物件的潛力,呈現各種未被明確定義用途的物料,邀請觀者以身體丈量並細察自身與物件的關係;彭弘智 「未完成之作——當靈媒作為編劇」以單屏幕電影錄像和大型機械裝置,探究台灣劇場界三位早逝開拓者的影響。
第14屆台北雙年展將由山姆.巴塔維爾(Sam Bardaouil)和提爾.法爾拉特(Till Fellrath)雙人組擔任策展人,二人現為柏林漢堡車站當代美術館(Hamburger Bahnhof – National Gallery of Contemporary Art)雙館長,他們具備藝術史、劇場、經濟和政治等多重專業知識和文化背景,擅長以不同視角思考展覽與城市的緊密關係。第14屆台北雙年展將從台灣層層交疊的歷史切入,以感性的思維重新建構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由館內策展人余思穎策劃,展覽關注從類比至數位時代的影像生產,展出17位台灣與國際藝術家的當代紀實影像,包含與東京寫真美術館借件之杉本博司、西野壯平作品。
線上展覽計畫「消失的反動」(暫名),將與墨西哥籍策展人、數位藝術與文化研究者多琳.理奧斯(Doreen A. Ríos)合作,探索數位與網路時代的發展趨勢及現象。藝術家許家維的全新跨領域計畫「沉默的聲音」(暫名),將引導觀眾以 MR 混合實境的方式、同時開放多人進入作品場域中,以數位替身的方式與作品互動。
此外「開放式結局:TFAM放映計畫」,以「類影展」的型態精選多部難能一見的電影與單頻道影片作品,後續播映片單與時程表將陸續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