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1月20日,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正式開始他的第二個總統任期。與第一次執政時相似,川普政府在氣候與能源政策上採取激進的立場,主張化石燃料優先,並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這些政策的逆轉不僅深刻影響美國的能源與環境議題,也給國際社會的氣候行動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在全球暖化加速的背景下,川普2.0時期的政策將如何影響全球能源格局和氣候治理?本文將結合最新數據,從政策走向、能源市場變化及國際影響三個層面進行分析。
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對國際合作的破壞
川普政府再次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引發了國際社會的震動。《巴黎協定》自2015年簽署以來,已成為全球氣候行動的核心框架。美國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碳排放國,其退出意味著全球減排努力面臨重重挑戰。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秘書處的報告,美國每年約排放52億噸二氧化碳,占全球碳排放的15%。而川普政府的退出舉措將削弱協定內部的資金支持和減排承諾,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將面臨更大的應對氣候變遷的壓力。
聯合國數據顯示,美國在2010-2020年間曾向「綠色氣候基金」承諾提供30億美元,用於支持發展中國家的氣候行動。然而,截至2025年,美國僅履行了10億美元的承諾,而川普在第一次任期內就凍結了剩餘資金。此次再次退出《巴黎協定》,不僅使這些資金缺口難以彌補,也影響其他國家的信心,可能導致一些國家放緩自身的氣候承諾。
此外,美國的退出對國際碳市場帶來了連鎖反應。《巴黎協定》第六條設立了國際碳市場機制,旨在幫助各國以更低成本實現減排目標。然而,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其退出導致碳交易市場規模萎縮,價格波動加劇。世界銀行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碳交易市場的總價值達到850億美元,但專家預測,若美國不參與,市場成長可能會放緩15%-20%。
重啟「能源支配」戰略:化石燃料的回歸
川普再次推行「能源支配」(Energy Dominance)戰略,意在鞏固美國作為全球主要能源出口國的地位。這一政策包括解除對化石燃料的限制,增加石油和天然氣的開採量,並削減對可再生能源的聯邦補貼。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EIA)的數據,2024年,美國的石油日產量達到1210萬桶,位居世界第一,而天然氣的出口量也創下歷史新高,達到1100億立方米。
川普政府的措施還包括重新開放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的油氣開採,該地區被認為擁有約110億桶可採儲量的石油。美國內政部的估算表明,這些資源開發將為美國經濟帶來約500億美元的收益。然而,環境專家警告稱,此舉可能對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影響,特別是對極地熊和其他瀕危物種的生存構成威脅。
在煤炭領域,川普也大力支持重啟煤礦生產。根據美國國家礦業協會的統計,2024年美國煤炭產量達到6.1億噸,比2020年的4.8億噸成長了27%。然而,這一政策在國內外均引發爭議。歐盟和南韓等主要貿易夥伴已宣布,將對美國的煤炭進口加徵碳稅,進一步加劇全球能源市場的緊張局勢。
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阻力與潛在機遇
與此同時,川普政府明顯減少了對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對新設立的海上風電項目以及太陽能電廠的補貼大幅削減。根據美國太陽能行業協會(SEIA)的統計,2024年美國新增太陽能裝機容量僅為9.8吉瓦,遠低於2022年的19.2吉瓦。而在風能領域,新增裝機容量也下降了35%。這導致美國的可再生能源行業增速放緩,不僅損失了近5萬個相關工作機會,也使其在全球綠色能源市場中的競爭力逐漸落後於歐洲和中國大陸。
儘管聯邦層面政策逆轉,各州和地方政府在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方面卻依然積極。例如,加州和紐約州宣布,到2035年將實現100%清潔能源目標。根據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協會的報告,這些州級政策有望在2030年之前,將美國的碳排放量在現有基礎上再降低15%。此外,部分州份還與加拿大和墨西哥合作,開展跨境能源項目,以抵消聯邦政策的負面影響。
國際領導地位的轉移
美國的氣候政策退縮使國際領導地位向中國大陸和歐盟轉移。根據《自然》雜誌的分析,中國大陸在2024年的可再生能源投資達到3800億美元,占全球總投資額的45%。同時,中國大陸的光伏產能全球占比超過70%,在國際綠色能源技術市場上處於主導地位。
歐盟方面則加速推進「綠色新政」,承諾到2030年實現至少55%的減排目標,並計劃投入1萬億歐元支持可持續發展項目。歐盟氣候委員會主席宣稱:「川普政府的退出為歐盟提供了機會,讓我們成為全球氣候行動的領導者。」
不過,國際領導地位的轉移也面臨挑戰。美國的退出可能加劇中歐之間的競爭,特別是在綠色技術出口和國際碳市場規則制定方面。專家警告稱,若各國無法在減排目標和貿易政策上達成共識,全球氣候行動將陷入分裂。
川普2.0時期的氣候與能源政策不僅顯示出美國內部的分歧,也對國際合作的穩定性帶來了挑戰。從退出《巴黎協定》到重啟「能源支配」戰略,再到削弱可再生能源支持,這些政策改變了全球能源市場的動態,並讓國際氣候治理面臨更複雜的局勢。儘管如此,地方政府和國際社會的應對措施,以及其他主要經濟體的領導作用,依然為全球減排帶來了一絲希望。在未來數年,如何在合作與競爭中找到平衡,將成為全球氣候行動的關鍵課題。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