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室/梅花媒體集團
美國總統川普的台灣政策尚未明朗,但已從國安、關稅、赴美投資設廠等面向,對台灣三箭齊發,來得快又猛,處於十字路口的台美關係需要有智慧、有擔當、勇於捍衛台灣利益的領導,在維護台灣國防與經濟安全,及因應川普壓力間尋求平衡,過度依賴美國的民進黨政府進退失據,恐無力因應變局。
川普日前宣布,要求檢視美國對外援助分配是否符合他的外交政策,國務院立即下令凍結所有現行對外援助並暫停新援助,直到國務卿盧比歐確認後才予放行,國務院官員說,該項新指引似乎停止對台灣等美國主要盟友的援助。
拜登政府在「2023年國防授權法」中啟動總統撥款權(PDA),提供台灣3.45億美元的軍援,這也是1979年台美斷交以來,美國首度提供台灣軍援;拜登在去年10月再度援引PDA,給予台灣5.67億美元軍援,川普是否會終止對台軍援尚未定案,但此一舉動代表了川普對台灣安全的冷淡態度,其效應將直接衝擊國際社會對台海和平穩定的關切與支持。
關稅戰開打 台灣半導體難以倖免
在經貿領域,各界聚焦美中間一觸即發的美中關稅戰、貿易戰,但川普念念不忘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他日前向共和黨領袖表示,將對電腦晶片、半導體、醫藥等產品課徵關稅,以及台灣在晶片市場占比達98%,這些高科技產業應在不需要補貼情況之下回到美國。
美國商務部長提名人盧特尼克呼應川普,直指美國過度依賴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以及台積電利用了美國,「在某些程度上從我們手中奪走了它」。盧特尼克並強調將審慎檢討《晶片與科學法》的補助政策。在拜登政府時期,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納州投資設廠,得到根據晶片法提供的66億美元補貼。
川普覬覦台灣「護國神山」台積電已是公開的秘密,現在不但老調重彈,還要「一石三鳥」,透過100%晶片關稅縮減貿易逆差;在不提供補貼之下,運用外國投資擴大美國本土製造業;以及利用關稅提升談判地位,解決地緣政治問題。
儘管多數專家認為,關稅只能做為工具,而非政策,如美國過去8年的高關稅未能圍堵中共的世界經濟大國野心,自2018年以來,中國大陸的貿易順差大幅上升,預估到2030年,大陸工業生產的全球佔比將達45%,而美國則萎縮到11%。但川普仍堅持「關稅萬能論」將可達到美國再度偉大的目標,並鎖定台灣的半導體產業。
民進黨政府長期對美唯命是從,面對川普親自發動的攻勢,賴政府回應軟弱無力,甚至不敢駁斥台灣盜取美國半導體產業的不實指控,一味委曲求全等同默認,自毀立場。
在台美官方聯合施壓下,台積電克服萬難前往美國投資設廠,而川普仍認為各方都在佔美國便宜,因此擴大要求台灣半導體業者在沒有補貼之下到美國投資,再加上晶片高關稅,台積電美國設廠已不是單獨個案,而是連動台灣產業鏈、供應鏈發展,衝擊整體經濟,甚至升高到國安層面。
從號稱開放美國萊豬進口有利於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到台積電赴美投資,台灣對美國的讓步並未得到適當回報,這次川普來勢洶洶,賴政府似乎又要重蹈覆轍,為爭取美方的信賴,製造美台關係良好的形象,不惜以美國利益優先。問題是,在川普的心目中,「筆尖大」的台灣微不足道,他更關注今年上半年順利舉行「川習會」,屆時台灣很可能淪為兩大強權談判、交易的籌碼。
面對川普攻勢 賴政府硬起來
美國學者專家主張,除了關稅之外,美國要有效因應中國大陸的經貿擴張必須要透過如CPTPP等多邊機制,若短期內無法達成,雙邊貿易協定是最簡單、有效的政治解決方案,台灣就是一個最好的機遇。但過去8年多,除了完成《美台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美國眾議院通過《美台快速雙重稅收減免法案》,以及雙方持續進行「經貿繁榮夥伴對話」之外,台美經貿關係實在是乏善可陳,深化台美關係流於口號,禁不起川普2.0的檢驗。
川普1 日正式簽署命令,對加拿大、墨西哥進口課徵25%關稅,中國大陸產品則為10%,川普的關稅戰不是虛張聲勢,加拿大與墨西哥揚言將採取報復性關稅應變,中方表示貿易戰、關稅戰沒有贏家。面對川普的攻勢,賴政府須審慎應對,未雨綢繆轉化本身優勢為談判籌碼,持續追求雙邊貿易協定,若心存僥倖,以為台灣可安然度過全面性的貿易戰、關稅戰,將是嚴重誤判情勢,使台灣陷入更艱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