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藝文補助豈能無落日條款?

文化部長李遠日前在行政院會說明文化部預算遭刪凍之後的影響。圖/中央社
文化部長李遠日前在行政院會說明文化部預算遭刪凍之後的影響。圖/中央社

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榮譽會長

春節假期,是看電影、看舞蹈與欣賞戲曲的好時刻。電影城,外語片人多;國產片,相對人少。國家兩廳院也多是西洋曲目。回家看電視吧!公視差人一截。人是英雄,錢是膽,政府補助藝文太少啊!是嗎?

「丟掉要飯的碗」,藍委陳玉珍審議政府預算時丟出的話,掀起藝文界巨大反彈聲浪。她提案的「刪除公視廿三億預算」,最後刪了二千三百萬。在野黨對於文化部預算也只删了黑潮計畫的四千萬。這句爭議言論,在近乎情緒勒索和文化道德的綁架中,預算依舊黑箱暗室,道理未明。

「就算最窮的時候,我們也不會拿一只要飯的碗。」自由作家徐宗懋借用新加坡故總理李光耀的話,強調文化人也要自立自強。文化人奮發圖強的精神是藝文產業發展的希望,但要飛躍地界的藩籬,在國際發光發亮仍有賴政府正確的產業獎助政策。

美國故總統約翰遜曾說:「任何政黨,若不是商界的朋友,就不是人民的朋友。」文化產業是民族精神的命脈。台灣的政黨也應該是藝文界的朋友,但必須友直、友諒、友多聞,不能是酒肉朋友。

政府預算來自人民的納稅錢,當然不能胡用亂花。預算再多都有極限,也有排擠效用和機會成本。中華民國電影導演協會發表聲明,自嘲「拍片仔的工作狀況比要飯的還慘」,來反駁「要飯說」的不當性。確實,說要飯太超過;然而,為何政府該給的,沒給,或給的不够多。大家有沒想想其中是否暗藏著不公、不平和不義!

「何時畢業?」是陳水扁總統執政時代,一位司長問某知名藝文人士的話。這個團體長年霸佔的政府補貼動輒千萬。這位有骨氣的司長因對此一補助有意見而被調了位置。官場,也有小蝦米鬥大鯨魚,大家不妨上各部會官方網站,年年從官方海撈千萬補助的大有人在!這些媽寶最近高聲反對藍白統刪政府預算,不足為奇。

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競選總統候選人時開出「0到6歲國家養」的支票。補助是培育,有限期,不是一直養,否則孩子變成了媽寶;更不能豢養,變成政黨鷹犬;兩者都走不出舒適圈或同溫層。沒有錯,文化是個好生意,藝術也是好產業,但不能因政府獎勵補助政策的錯誤,使從業人士淪為自嗨或自怨的井底之蛙。

十五年前,在大學講授「文創產業」,曾經專題探討「太陽馬戲團」的成功經驗與台灣藝文的發展借鏡。成功的路本來就是起起伏伏、曲曲折折的萃煉。太陽馬戲團揚名四海的主因是面向觀眾與迎向世界。賴政府啊!雞舍下覓食,成不了大事,趕緊設下獎助的落日條款,放手讓藝文界展翅高飛吧!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臉書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