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兒時當電視在台灣逐漸走入千家萬戶,過年的除夕夜除了放鞭炮、吃點心外,就是全家一邊守歲一邊看電視三臺的聯播跨年晚會,許多久味露面的明星或是名人展現不為人知的才藝都成為第二天讓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但是隨著台灣社會越來越西化,耶誕節、西曆新年搶走不少過節的注意力與期待;台灣的城市化與社會原子化,許多人過年選擇出國或餐廳聚餐,台灣過年的年味也就越來越淡。加上電視頻道暴增,自然連帶除夕的電視節目也就乏善可陳,難以引人矚目。反倒是對岸的春晚透過網路逐漸吸引關注。
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起步較晚,電視的普及也要到上世紀80年代後期,隨著電視的普及,電視也逐漸成為民眾重要的娛樂工具與訊息來源。80年代後期大陸也出現春節聯歡晚會,透過影像將全國各地各民族歡騰的過節氣氛帶入每一個家庭。收看春晚也成為中國大陸民眾過年的「新儀式」,過年期間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幅員廣大、歷史悠久且民族多元的國家,春節聯歡晚會帶有形塑「共同體」意識的使命,自然可以理解,而且舉世皆然。就像美國感恩節紐約梅西百貨大遊行、元旦的加州玫瑰花車大遊行也都透過電視轉播到全美,成為過節儀式的一部分。
當然不可否認,中國特殊的政治體制與國家構成,為了加強內聚力,利用春晚聯播傳遞政治訊息、強化國家認同乃至宣導政令自然是節目在娛樂效果之外的另一層底色。但若是只關注政治表象忽視近年來春晚帶來的文化深掘,就失去深刻理解中國發展的一個視角。
印象中中國農曆新年的大紅與民俗元素之外,春晚也試圖從中國久遠豐富的美學傳統找到更多的元素與呈現方式。像是2022年虎年的春晚節目《只此青綠》就叫人驚豔不已,春節節目也是可以呈現中國傳統中的素雅、柔和、簡約的宋代美學,在繽紛與喧鬧中表達另一種中國人的靜雅美學境界。其實日本的「侘寂」美學就是起源於中國宋代,而中國更強調自然、中庸、大度的天人合一,而不是刻意裁減或追求虛寂。
傳播學者麥克魯漢就說過:「媒體即訊息」,現在的媒體不在只是電視,無遠弗屆的網路也成為更重要的載體。一開始出場的李子柒,本身就是在網路上傳播中華文化之美的重要網紅,收穫上億的全球粉絲。今年是中國春節申遺成功的第一個春節,因此更重視中國文化遺產的展現。李子柒的出場就展示的多達13項的非遺元素。可見春晚已經不在侷限在國內政治宣導,表現物阜民豐的過節景象,同時更是文化的國際宣傳與民族文化自信的流露。
央視春晚的文化作用與政治訴求在中國大陸的政治敘事的語境與內涵正在變化,當然有保守的政治窠臼與目的,但是也有更大的企圖,上升到民族以及世界文明的層次。如果能從這個角度觀察,回過來看大陸演員李現出現武漢街頭,跑過張自忠路與陳懷民路等,最終到達勝利路以紀念抗日戰爭80周年,或許會得到一些超越歷史翻案的不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