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從輝達股價暴跌到DeepSeek的技術爭議
2025年1月27日,全球半導體巨頭輝達(NVIDIA)股價單日暴跌近17%,五日內累計跌幅達15.74%,創下近年來最劇烈的市場震盪。此一事件不僅引發資本市場對AI硬體前景的疑慮,更意外將中國大陸AI新創公司DeepSeek推上風口浪尖。市場分析指出,DeepSeek近期公布的技術突破——宣稱其自主研發的「多模態AI模型」效能超越國際同類產品,且硬體需求僅需輝達H100晶片的四分之一——被視為動搖輝達市場主導地位的關鍵因素。然而,DeepSeek的「技術奇蹟」隨即陷入知識產權爭議,西方媒體指控其涉嫌「技術竊取」,而中國大陸學界則力挺其為「獨立創新典範」。這場爭論不僅牽動全球AI產業鏈重組,更迫使學界重新審視數位時代技術創新的本質與邊界。
技術創新的灰色地帶:知識產權框架的時代侷限性
傳統知識產權體系建立在「明確權屬邊界」的基礎上,但深度學習技術的「黑箱特性」與開源社群的「知識共享文化」,已使既有法律架構面臨根本性挑戰。DeepSeek案例中,爭議焦點在於其模型架構是否「借鑑」了Meta於2022年開源的LLaMA架構。儘管DeepSeek公開訓練數據來源與模型參數細節,批評者仍質疑其透過「架構微調」規避專利授權義務。
此爭議反映當代AI發展的弔詭:開源生態加速技術擴散,卻也模糊創新歸屬。如Google與Oracle的Java API訴訟案所示,法院最終認定「功能性代碼結構」不受版權保護,此判決為「再創新」保留空間。DeepSeek若僅在開源基礎上進行架構優化,可能符合「合理使用」原則。然而,當優化成果產生顛覆性市場影響時,既有利益者必然訴諸法律與輿論反制。這種「創新—侵權」的模糊地帶,恰恰是現行知識產權制度亟需補白的領域。
DeepSeek的技術突圍:硬體—演算法協同創新的典範轉移
深入分析DeepSeek的技術路徑,可發現其突破性源自「演算法效率革命」與「硬體適配創新」的雙軌並進。相較於西方同業聚焦提升模型參數量(如GPT-5達1.8兆參數),DeepSeek反其道而行,開發出僅420億參數卻能實現多模態推理的「輕量級架構」。此設計使其能在輝達H100晶片上達到4倍於競品的單位算力效能,甚至可移植至中國大陸自研的昇騰910B晶片運行。
這種「以軟體創新補足硬體劣勢」的策略,體現後摩爾定律時代(Post Moore Law Era)的技術哲學轉向。如同特斯拉透過演算法優化降低自動駕駛對雷達的依賴,DeepSeek透過神經網路剪枝(Neural Pruning)與動態量化(Dynamic Quantization)技術,將模型推理延遲壓縮至競品的23%。此舉不僅突破美國晶片禁令的封鎖,更開創「算力平民化」的新可能——其開源版本已吸引全球逾3萬家中小企業部署,形成對輝達高端晶片需求的實質替代。
地緣政治下的創新話語權:技術主權與市場邏輯的角力
DeepSeek爭議的本質,實為全球科技霸權重構的縮影。美國商務部於2024年將DeepSeek列入「實體清單」,指控其「利用開源技術進行軍民融合」,此舉卻反向推升其技術方案的「去美化」吸引力。數據顯示,在輝達股價暴跌同期,中東主權基金對中國AI新創的投資額同比成長217%,反映地緣風險驅動的技術供應鏈多極化趨勢。
此現象印證「創新雙重性」理論(Duality of Innovation Theory):技術擴散既受市場效率驅動,亦受政治權力規範。DeepSeek的崛起打破「西方創新—中國製造」的傳統分工,迫使國際社會正視非西方技術路線的競爭力。如同日本半導體業在1980年代遭遇「301條款」打壓卻催生獨特工藝路線,當前知識產權爭議可能正孕育新的創新範式。但這種範式轉移的代價,是全球化研發協作體系面臨「巴爾幹化(Balkanization)」危機。
重新定義創新倫理:從所有權思維到生態貢獻度評估
要破解DeepSeek案例的爭議困局,需建立數位時代的創新評估新架構。傳統「專利數量」「研發投入」等指標,已無法反映開源協作與迭代創新的真實價值。建議引入「技術生態貢獻度」概念,從三個維度重新界定創新邊界:
1. 知識溯源透明度:如模型訓練數據的合規性聲明
2. 架構原創性係數:透過代碼相似度比對與功能創新加權評估
3. 生態價值創造:對開源社群的反向貢獻與技術普惠性影響
此架構下,DeepSeek若能在開源基礎上實現效能躍升,並將優化方案回饋社群(如其近期釋出的動態量化工具包),應被認可為「增量創新」。反之,若其技術閉源且用於建立市場壟斷,則需承擔更嚴格的審查義務。這種「動態平衡」機制,或可緩解當前非黑即白的「竊取—創新」二元對立。
結語:在碰撞中尋求技術文明的新共識
DeepSeek案例揭示的,是工業文明向數位文明轉型期的根本矛盾:封閉式創新體系與網路化知識生產的衝突。輝達股價暴跌不僅是市場對硬體霸權的重新定價,更是對「創新壟斷」模式的警鐘。當AI技術成為人類文明的新基礎設施,我們需要超越零和思維的倫理架構——既能保護創新者權益,又能維繫知識共享的生態活力。
歷史總在弔詭中前行:正如19世紀專利戰爭催生出現代研發實驗室制度,今日的DeepSeek爭議或許正孕育著AI時代的創新契約。其終極解答,可能在於建立跨文明的「技術治理共同體」,讓演算法進步的紅利,真正成為照亮人類未來的火炬而非割裂世界的藩籬。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