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名家】川普主義    再全球化或去全球化?

數百民眾連續3天抗議川普政府裁撤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圖/中央社
數百民眾連續3天抗議川普政府裁撤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圖/中央社

高永光/政大兼任教授、考試院前副院長

川普甫上任就決定對盟友加拿大、墨西哥輸美貨品加徵25%的關稅,競爭對手中國貨品也一律額外徵征10%的關稅。關稅是自由貿易的壁壘,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核心概念就是要消除關稅及非關稅貿易𥕞礙,使國與國之間形成相互依賴(Interdependency)的系統。但目前美國共和黨及民主黨的主流思潮是限制自由貿易,因此學者專家認為全球化時代已經退去,所謂的「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或有稱之為「逆全球化」)已經來臨。

川普的設置貿易限制,強調「美國製造」,希冀美國能夠生產高端產品,維護國家安全,而不必依賴他國製造;借此,美國可以再工業化(re-Industrialization ),增加美國財富,並且使製造業工人獲得較高收入。

全球化翻篇    去全球化取而代之?

事實上川普的這種主張及政策,拜登政府也讚同並採取具體行動,例如拜登政府任內通過的「晶片與科學法」(CHIPS and Science Act),就撥款560億美元,獎勵與補助晶片在美設廠生產、研發、競爭與創新。

和晶片有關的半導體產業朝「美國製造」發展,在立法過程中得到兩黨暫同而通過,雖然引起中國大陸的抨擊,但事關中美科技競爭,且影響戰略武器發展的國家安全,把其他國家技術進步的晶片廠引進美國設廠,本質上也不一定是「去全球化」。

相較於晶片競爭,在川普主義下所引發的「去全球化」浪潮,美國的專家學者卻提醒川普政府,在關稅壁壘下的「去全球化」時,仍應思考美國如何「再全球化」(Re-globalization)。全球化時代,美國的思維是自由貿易及對外的經費或軍事援助。但再全球化的核心概念是對美國有利的經貿,以及對於盟友的經濟建設或基礎建設的投資。

美國需要再全球化,來自於後冷戰時期美國超強的單極國際社會,但現在已經變成多極、多元體系。國際社會中充斥著多元的複雜關係,很多具關鍵性的國家不再是一面倒,只受美國的影響。像土耳其是北約的成員,但2018年卻向俄國購買反飛彈防禦系統;最近還表示要加入以中、俄為主的金磚國家。而金磚國家由原先的五國,已經擴張成為「金磚十國」,其總體年均GDP已經超過以英美法德為主的年均GDP所佔世界總量百分比,美國在經濟上已經失去其絕對影響力。

尤其是有些國家都採取「對沖戰略」,像越南維持和美國夥伴關係,但和中、俄又來往十分密切。印度是美國相當重要的盟友,也是以美國為主的「四方對話」成員,但印度最近和中共修復邊界關係,也和中共密切合作;印度和俄羅斯的關係是不僅購買俄國打折的石油,也暗中經費援助俄烏戰爭中的俄方。

國際社會的多極化,相當大的一部分原因來自於中國透過「一帶一路」的經營,投資加入「一帶一路」國家的基礎建設,以及興建港口、協助開發礦產、發展乾淨能源等等,使這些國家受中國影響較大。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用的方法是除了貿易之外,還在這些國家投資,彼此共享經濟利益。

中國在非洲的深根經營,使其在非洲國家具有比美國更大的影響力。中國大陸在剛果和辛巴威投資開採稀有金屬礦物,已經佔此類金屬世界總產量的90%。其次中國在拉丁美洲國家的投資也極為驚人,例如協助秘魯興建超大型港口,在厄瓜多爾興建水利發電廠;而在阿根廷運行的「深空觀測站」(a deep space station),一般認為可使中國追蹤到美國的衛星。

師法中國模式    美國再全球化

因此,主張美國需「再全球化者」,並不反對高端產品的「美國製造」,而是認為美國設立關稅障礙,並不是要全面阻絕和世界各國的經濟臍帶;相反地,應該師法中國大陸投資到各國的重要產業,對當地國及美國都有利益的項目,例如智利的銅礦、印尼的鎳礦等,又如拜登政府投資興建安哥拉(Angola)的鐵路系統,就是依循這種思維邏輯而來。所以,即將被川普整頓的「美國國際開發總署」的前署長及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薩曼莎.鮑爾(Samantha Power)就高聲疾呼:「無論美國去到那裡、要做什麼,傳來的訊息一直是~我們要貿易而非援助(We want trade, not aid)」。

「再全球化」的呼籲也是站在美國與其他崛起的強國如中國,在競逐國際影響力的賽局中,如何維持美國利益與「美國第一」。川普要追求「美國第一」,不可能「一將功成萬骨枯」,完全犧牲其他國家的利益。而居於強權競爭中的國際社會,如何與中、美、俄維持良性互動以追求自己的國家利益,當是川普主政美國的4年中,各國應該想方設法籌謀的,台灣當局有這種思維邏輯嗎?還是堅持一面倒向美國,結果完全犧牲台灣的國家利益?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臉書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