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桂芝:找回108課綱消失的古文大家  勿讓學生寫作雪崩式下滑

北一女中國文教師區桂芝(圖/記者簡立欣攝)接受本報專訪,暢談新書《課本中消失的文學生命與千古追求》(小圖/時報出版社提供)的寫作過程。
北一女中國文教師區桂芝(圖/記者簡立欣攝)接受本報專訪,暢談新書《課本中消失的文學生命與千古追求》(小圖/時報出版社提供)的寫作過程。

北一女教師區桂芝新書《課本中消失的文學生命與千古追求》近日上架,7日下午將於台北國際書展舉行新書發表會。區桂芝接受本報專訪,暢談她前年年底「爆紅」,沉澱一年後,針對108課綱提出的「補課」。

新書分成「文學大家」和「品德教育」兩部分

教改30年,中學教材中的古文從60篇狂刪濫減到只剩區區15篇,餘下的少數文章失去脈絡、不成經綸,讓有志之士焦慮不已。區桂芝表示,她最在意的一件事是課本刪掉許多文學大家;另一件事是教改30年以來,品德教育不斷被弱化,尤其108課綱把文化教材都拿掉。因此書中分為「那些漸漸消失的文學大家」、「身心安頓的生命追求」等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那些漸漸消失的文學大家」,區桂芝共列舉6位作者及其作品,包括: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范仲淹〈岳陽樓記〉、顧炎武〈廉恥〉、連橫〈台灣通史序〉、不讀歷史不懂辛棄疾、王羲之〈蘭亭集序〉。

為何會寫辛棄疾?區桂芝說,那時上課剛好在上辛棄疾,她挑選〈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做補充教材,談送別堂弟的心情。特別的是,辛棄疾一口氣鋪排了李陵送別蘇武、王昭君永別故土等幾個歷史上的告別「名場面」,以做為對照。學生卻說,辛棄疾會不會太誇張了?只不過是跟堂弟告別嘛。

學生缺歷史根柢 讀不懂辛棄疾

區桂芝說,學生的反應讓她很意外,她後來想到,應該是學生們沒有歷史根柢,不知道「靖康恥,猶未雪」,因此很難了解:辛棄疾送走的不只是堂弟,送走的更是理念相同的伙伴,送走的是一生難以實現的理想。

區桂芝說,《課本中消失的文學生命與千古追求》第一部分介紹文學家其人以及代表作的文本,文學性比較強,適合高中生;第二部分是攸關做人處事、品德教育,用字比較淺白,國中、國小就可以自己看。

區桂芝說,她非常感謝出版社願意在大環境不容易的情況下出版此書,也十分感佩出版社致力盡社會責任的心意。期待本書是一個試水溫之作,希望能有機會,將還沒「補到」的課再補完。

北一女中教師區桂芝說明新書當中未納入的文學大家。圖/記者簡立欣攝

北一女中教師區桂芝說明新書當中未納入的文學大家。圖/記者簡立欣攝

彩蛋:區桂芝書單一覽

區桂芝告訴《梅花新聞網》,其實原本她列了超過30位文學大家,但最後只寫了6位。以下是區桂芝提供的清單:(有*號表示新書有選入)

1,屈原〈漁父〉

2,賈誼〈 過秦論〉

3,班固〈李夫人傳〉

4,曹操〈短歌行〉

5,曹丕〈典論論文〉

6,曹植〈與楊德祖書〉

7,王粲〈登樓賦〉

8,徐淑〈答夫秦嘉書〉

9,*王羲之〈蘭亭集序〉

10,李白

11,王昌齡

12,白居易

13,*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14,李商隱

15,杜牧

16,*范仲淹〈岳陽樓記〉

17,歐陽修〈縱囚論〉

18,王安石〈傷仲永〉

19,曾鞏〈墨池記〉

20,柳永

21,蘇洵〈六國論〉

22,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23,李清照〈金石錄序〉

24,*辛棄疾

25,陸游

26,文天祥〈正氣歌〉

27,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28,方孝孺〈指喻〉

29,劉基〈郁離子選〉

30,*顧炎武〈廉恥〉

31,黃宗羲〈原君〉

32,袁枚〈祭妹文〉

33,龔自珍〈病梅館記〉

34,劉鶚〈老殘遊記〉

區桂芝一一細數:屈原〈漁父〉、賈誼〈過秦論〉現在都刪掉了;曹操〈短歌行〉以前就沒有,都是出現在選修,比較令人驚訝的是課文中不再有李白,也沒有寫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名句的王昌齡;白居易〈與元微之書〉、〈琵琶行〉不見了;李商隱是本來就沒有,但要講晚唐重要詩人,能繞過「小李杜」李商隱、杜牧嗎?

宋朝則出了太多精采的翻案文章,例如王安石〈讀孟嘗君傳〉,歐陽修〈縱囚論〉、蘇洵〈六國論〉等,現在強調多元價值、獨立思考,但課本內卻沒有給學生這些東西。像以前一定會讀歐陽修〈縱囚論〉,前一陣子台灣社會熱議廢死,令人聯想到唐朝289年大赦天下高達180多次,皇帝動不動找理由廢死,跟歐陽修時代的宋仁宗一樣,這是歐陽修寫〈縱囚論〉的背景,因為歐陽修認為「殺人者都不必赴死」不能是常法,否則天下會大亂。〈縱囚論〉結合時事,會大大增加學生思辨能力。

又譬如,新課綱刪掉《老殘遊記》,〈黃河結冰記〉和〈王小玉說書〉都沒有了,未來學生不會知道劉鶚是誰。區桂芝說,國文課本中每一個作者就是一個小小世界,一個個作者串起了5千年中華文明,她痛惜表示,課本刪掉了這些中華文化的寶貝,我們失去了多少寶貝?

學子寫作能力雪崩式下滑

新課綱的破壞力也直接反映在學生的寫作能力上。區桂芝直言:現在的學生,從寫字、造詞、造句到審題,恐怕都要打掉重練,追根究柢是小學就沒有打下堅實基礎,卻因為國小升國中沒有升學考試,所以問題沒顯現。

「現在學生很可憐,有口難言,看到題目想法多,但是不知道如何表達!」區桂芝表示,現在學生的詞彙庫是空的,只能用大白話來表達,不但累贅且詞不達意;但偶爾又會插入莫名其妙的文言語氣,例如未預期的旅行說成「突至」的旅行,變成很不自然的文白夾雜。

常見的寫作問題包括:前後文句矛盾。例如要寫一場旅行,學生說自己許久未出國,「對這場突至的旅行,賦予著不同於以往的意義與期待」;但之後又說旅行中發現了種種事物而愛上當地,換句話說,意義是出發之後才產生,出發之前並不知道這是一場怎樣的旅行,又談何「賦予意義」?

第二種是文句不通。區桂芝說,學生常有一些不通的譬喻,例如「頓時我的眼淚如瀑布般傾瀉而下」,眼淚怎會如瀑布?「血如同眼淚一般止不住地流出來」,血止不住,不就血竭而死了嗎?

視野狹隘 通篇文章我我我

最後一種也是最嚴重的問題,就是視野狹隘。例如情意類的題目〈季節的感思〉,卻用大篇幅寫自己冬天捧著一杯熱可可在室內是如何舒適;議論類的題目〈面孔〉,寫親人去世,因為不想讓同學發現她的異常,但卻「沒有另一張面孔可以替代,這才意識到多重面孔的重要性」。對「面孔」的理解停留在非常表淺且個人的層面。

區桂芝說,現在的學生很愛用「於我而言」、「怎樣怎樣的我」,文章裡面充滿了「我」,常常一大段下來都是一連串的「我」,看不到自己以外的世界。

其他問題包括錯字連篇,例如「賣力」寫成「邁力」,區桂芝改作文之餘還要加註「賣力」跟「邁進」用法有何差別;一「棵」樹寫成一「顆」樹之類的錯誤更是多得不勝枚舉。

區桂芝說,改學生一篇作文,除了要改錯字、改想法,有些學生連小學就該會的造句都不熟練。由於現在小學一周只剩4節國語課,所以學生基礎沒打好,到高中還是常常寫錯字,造詞、造句也不熟練,108課綱施行之後,學生寫作能力更是雪崩式下滑。

延伸閱讀

臉書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