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數位時代的詐騙迷霧:如何守護財產安全?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近期,國內多家媒體陸續報導揭示了台灣詐騙案件的頻繁發生,受害者人數不斷成長,這一現象警示我們在數位時代下面臨的詐騙威脅。當網路成為生活必需品時,詐騙分子也趁機利用各種手段進行犯罪活動,這讓我們不得不深入探究詐騙的多樣面貌以及防範之策。

詐騙手段的多樣性與隱蔽性

傳統的假冒親友、猜猜我是誰等詐騙方式依然存在並持續演變。詐騙分子會打電話給受害者,先以「猜猜我是誰」的方式讓受害者誤認為是熟悉的親友,然後編造各種理由要求轉帳(如家人住院急需用錢等),這種方式巧妙地利用了人們對親友的信任以及面對突發情況時的緊張心理。

國內Cool3C網站相關報導進一步指出,詐騙分子還會搭熱門事件的便車,利用最新消息讓假票、假慈善捐款等詐騙內容看起來非常真實。無論是演唱會、體育賽事還是天災人禍,都能被他們用作詐騙素材,在農曆新年、各大購物節期間,他們會利用送禮習慣和節慶網購心理來行騙。

現代科技賦能的新型詐騙更是層出不窮。在網路世界裡,分期付款陷阱常見,如受害者輕信客服人員說辭,按照指示操作網路銀行進行設置,最終導致財產損失。假冒公務人員的詐騙也不少見,一些詐騙團伙冒充檢察官或警察,聲稱受害者的銀行帳戶涉及洗錢等犯罪活動,要求將錢款轉入指定的「安全帳戶」,甚至威脅不配合就面臨法律制裁,利用受害者對權威的敬畏心理來達成詐騙目的。

AI技術也被運用於詐騙之中,詐騙分子利用AI製造名人代言的假影片和假照片,即所謂的「深偽」影像,搭配造假新聞和社群貼文,鼓吹大眾投資加密貨幣或交易平台,名人背書、看似專業的內容加上高報酬的誘惑,讓人很難不上當。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詐騙手法。例如家庭代工詐騙,有受害者接到招聘訊息,對方要求提供存摺、身份證影本,並且要寄提款卡與密碼,承諾寄了之後會連同防疫津貼一起匯入。結果提款卡寄出去幾天沒消息,接著銀行帳戶就被列為警示帳戶,還得面對警方的調查。

還有求職詐騙,詐騙團伙用高薪、遠端工作、海外機會來吸引求職者,在合法的求職網站和社群媒體上發布假招聘消息,用看似專業的視訊面試、設計完整的入職流程來裝樣子,甚至假裝是加密貨幣交易、數位行銷之類的國際公司,最後可能讓求職者參與洗錢或其他非法活動而不自知。

另外,還有網路拍賣詐騙,詐騙分子發佈虛假的商品訊息,以超低價格吸引買家,收到款項後要麼不發貨,要麼發劣質商品。

詐欺罪的法律認定

詐欺罪的成立需滿足嚴格的主客觀要件。主觀上,行為人須具有不法所有之意圖與犯罪故意,也就是說加害人明知這樣會損害他人權益而仍故意去做此種行為,且有意圖要透過詐術謀取他人的財物並從中獲利。客觀上,行為人需著手實施詐欺犯行,導致被害人陷於錯誤,做出錯誤處分財產行為,並使本人或第三人獲得財產上的不法利益才會成罪。

然而,在實際情況中,有些案件的性質難以判定。例如經營合法公司向民眾收取資金作為投資研發科技或商品,事後因技術無法突破或廠商間合作破局導致損失,這可能只是民事糾紛。但如果存在故意欺瞞等行為,則可能構成刑事詐欺。

就像在一個裝修案例中,房主僱用了一位裝修師傅,該師傅施工質量不佳且未能及時修復存在的問題。房主支付了部分工程款後,師傅給房主開具了付款憑據,但後來發現這張憑據由於師傅上游供應商的原因成為無效票據。然而,沒有證據表明這位師傅明知憑據無效還故意用來欺騙房主,所以他不構成刑事詐欺犯罪,更多是涉及民事方面的責任。

防範詐騙的有效策略

提高自身的防範意識是抵禦詐騙的第一道防線。對於任何要求提供個人敏感資訊或者進行轉帳的操作都要保持高度警惕。無論對方聲稱是什麼身份,只要涉及到資金轉移,就需要多方核實。比如,當接到聲稱是某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打來的電話時,可以掛斷電話後主動撥打該部門官方公佈的聯繫方式進行確認。

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也至關重要。瞭解詐騙罪的構成要件以及合法的金融業務流程,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識別潛在的詐騙行為。例如,知道銀行工作人員不會通過電話要求客戶操作網路銀行或者到ATM輸入特定編號資訊,這樣就能有效地避免落入詐騙陷阱。

社會各界也需要共同努力來打擊詐騙行為。執法部門應加強對詐騙案件的偵查力度,完善跨國合作機制以應對跨國詐騙挑戰。金融機構則要加強對客戶的安全教育,通過各種管道宣傳防詐知識。社區組織也可以定期舉辦防詐培訓活動,特別是針對老年人等易受騙群體,提高他們的辨別能力。

詐騙手段的多樣性和隱蔽性讓人防不勝防。然而,回顧眾多詐騙案例,受騙的核心根源往往只有一個字——「貪」。這個致命的弱點就像一把鑰匙,輕易打開了受害者理智的防線。正是因為貪心,才會輕信高額回報的投資項目;因為貪圖小便宜,才會輕易相信超低價商品;因為這種過於強烈的慾望,才會對陌生人的求助慷慨解囊卻不知這是圈套。所以,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數位時代,除了提升防範意識、學習法律知識、依靠社會力量外,更重要的是要克服內心的貪婪慾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守護好自己的財產安全,遠離詐騙的危害。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臉書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