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晤科技人】推動「新質生產力」 海龜、土鱉一起重用

原美國萊斯大學終身教授鈕鳳林出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傑出講席教授。圖/取自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官網
原美國萊斯大學終身教授鈕鳳林出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傑出講席教授。圖/取自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官網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17日上午會見民企負責人,當天大陸官媒接連報導旅美及本土科技專家受重用的新聞,包括原美國萊斯大學終身教授鈕鳳林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傑出講席教授;32歲的材料工程博士張宇出任內蒙古包頭市都侖區政府副區長。

鈕鳳林1988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物理專業,1994年、1997年先後在日本東京大學獲地球物理學碩士與博士學位,2002年起任美國萊斯大學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終身副教授、終身教授;2008年獲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學者獎;在國際知名刊物發表論文170餘篇,其中Nature 6篇,Nature Geoscience 4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1篇,論文被引用7700餘次。

鈕鳳林長期專注於地震成像技術的開發與應用,通過多尺度研究揭示地球內部不同深度的速度結構,為地球演化、防震減災及能源資源勘探提供科學支持;截至目前,他的研究成果在中地幔、內外核邊界、地球最深層內核以及斷層應力監測等領域尤為突出,廣受認可。

至於張宇,據大陸據微信公眾號「天大就業」介紹,他念博士班時,圍繞國家重大科技部署,甘於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劍,攻克3項國際學術難關,以第一作者發表7篇SCI,成功研發出「先進超臨界機組」關鍵基礎材料,獲得2項授權專利,填補了大陸空白,為提高大陸高效發電設備國產化自主化水準和實現「雙碳」目標等重大戰略做出了積極貢獻。

陸媒介紹,張宇畢業後,懷揣著紮根西部、建設邊疆、服務基層的滿腔熱情,放棄落戶一線城市和高薪待遇,毫不猶豫選擇去內蒙古工作,「個人的理想追求再次深深融入黨和國家的事業中」。

自美國總統川普第一任後期的2021年以來,美國不女竹收緊大陸留美生及研究人員的赴美簽證,此舉影響大陸留學生在美國的工作意願,而選擇回大陸發展。

2021年8月,CNN曾報導,川普時代將中國頂尖學生拒之門外的政策,對美國的傷害甚於中國,此舉影響了大約3000名在美中國研究生和研究人員的簽證;2022年,大陸教育部統計也顯示,自2012年十八大(習近平接掌中共總書記)以來,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中超過八成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

而自2023年新冠疫情結束後,大陸旅美學人更是加速回流,其中較知名的科學家包括知名區塊鏈技術公司Algorand首席科學家兼理論研究主管、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計算機系助理教授陳婧獲聘為母校北京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統計學、微生物學和遺傳學領域專家、美國Emory大學教授胡懿娟加入母校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胡懿娟出任深圳醫學科學院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特聘教授陳雪梅出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RNA生物學專家、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CSD)細胞與分子醫學教授付向東出任西湖大學RNA生物學與再生醫學講席教授等。

在習近平推動「新質生產力」政策後,爭取、培養科技人才已成為北京最重視的工作。去年1月31日,習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即強調,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

延伸閱讀

臉書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