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第四季)》開啟美食新視野 首集台南絕活入鏡

黃國良(見圖)在台南養殖虱目魚已三代,央視收錄其刀工做法,令人驚嘆。圖/截取央視《舌尖上的中國》第四季第一集
黃國良(見圖)在台南養殖虱目魚已三代,央視收錄其刀工做法,令人驚嘆。圖/截取央視《舌尖上的中國》第四季第一集

立春至,萬物生!今年農曆年節大年初六(2月3日)起,央視推出大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四季)》,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合頻道(CCTV-1)晚上9點檔首播,帶給觀眾感受了一場中式美學。較特別的是,第一集就談到台南的美食「絕活兒」,也就是如何吃虱目魚。

恰逢立春嘗鮮時,北京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合頻道,為觀眾開啟一場探尋美食七味七境的文化旅程。根據報導,這部承載無數中國人味蕾記憶與情感寄託的紀錄片,以食物為媒介,引領觀眾走進一幅幅生動可感的生活畫卷;以滋味為紐帶,帶觀眾感受那份以食物見山水、以濃淡見生活的中式美學。

七味七境:煙火人間裡的中國食事

《舌尖上的中國(第四季)》獨闢蹊徑,通過聚焦7個與食物關聯最為密切的時空場景,構建起一張串聯神州四方的味覺地圖,帶領觀眾踏上一段尋找美食與平凡生活真諦的奇妙旅程。每一道美食,都如同一塊指路牌,指引我們從餐桌出發,走向山川湖海,走進人間煙火。

無論何時,親手製作都是中國人最高的餐桌禮遇。人們舞動十指,駕馭工具,於刀叉烈火、鍋碗瓢盆的美食「江湖」中練就獨門「絕活」,或繁或簡,或粗或精,既能將蘊藏能量的食材化作極富張力的美食,又能打造巧妙工具,造就一方食俗。

圖為泰州師傅以身入爐,烤出傳承300餘年的大爐燒餅。圖/取自央視

圖為泰州師傅以身入爐,烤出傳承300餘年的大爐燒餅。圖/取自央視

市井之中有大道,煙火之間有真情。中國人的生活圖景,以菜市場為圓心。這裡是一方風土的入口:永遠熙熙攘攘,熱氣騰騰。弄堂小巷,露天棚市,每個人都是尋常生活的詩人;採擷食材,烹煮人間煙火,日子在砧板與灶台間氤氳成暖。

中國人的生活圖景,以菜市場為圓心。圖/取自央視

中國人的生活圖景,以菜市場為圓心。圖/取自央視

窖藏、發酵、風乾、煙熏……都是食物與時間的奇妙對話。在這過程中,食材與微生物結緣,在溫度指引下完成蛻變。跨越近80攝氏度的溫差,微觀世界裡萬物生長,共同演繹著生命的奇跡,最終脫胎換骨煥發新生。中國人以耐心馴服食物,讓「腐朽」化作神奇,更讓等待成為美味的序章。

中國人從未停歇將有限的空間轉化為無限的生機,「向天借地」的故事,刻進代代血脈,賡續著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智慧與生存密碼。無論在高山、在堿灘、在海上、在林中,人們超越局限,世代營建,創造與眾不同的出產與獨一無二的食風,達成人與美食的「天作之合」。

舌尖上的中國第四季中的第一集,以手工絕活為主,如片中所言,無論何時,親手製作,都是中國人最高的餐桌禮遇。圖/取自央視

舌尖上的中國第四季中的第一集,以手工絕活為主,如片中所言,無論何時,親手製作,都是中國人最高的餐桌禮遇。圖/取自央視

風物之美,味之源也。平凡食物的不凡出處,隱藏在舌尖上的鄉土中國。回到風物的起點,品嘗的既是當地語系化烹飪的精髓,更是對家鄉的深深眷戀。四季更迭,煙火人間,南北風味交相輝映,構築了「中國味」的深厚根基。

華夏大地上,一方廚房造就四方食事,方寸之間別有「洞天」,煎炒烹炸間,肴變萬千,五味調和。古老智慧、現代科學、地方風俗、人情冷暖,都於此處交融。平凡廚事裡,暗藏人間至味;尋常煙火中,流淌歲月故事。

「中餐廳」 是中國美食走向世界的視窗。中餐西進迄今170多年,經歷數次反覆運算,以「調」為技,以「和」為美,用“美食”這一世界性的語言,傳遞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以及和而不同的融合之道,成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世界性敘事,在全球掀起屬於中餐的“華流”風潮。

視聽之藝:微觀至宏觀的味覺圖鑒

《舌尖上的中國(第四季)》在視聽呈現上再次突破,將食物「掰開揉碎」,多視角地打開美食紀錄片更廣闊的想像空間。反覆運算的拍攝技術不僅提高了視覺美感,更讓觀眾體會到美食背後的奇妙世界。

《絕活》一集中,來自四川自貢的鹽幫菜廚師,有著一手絕活——10秒爆炒腰花。高速攝影清晰記錄爆炒過程,讓觀眾「聽」到香氣「看」到溫度,更能沉浸體驗鍋中的視角。

四川自貢廚師王利好的絕活——「爆炒腰花」,在舌尖上的中國第四季驚豔亮相。圖/取自極目新聞

四川自貢廚師王利好的絕活——「爆炒腰花」,在舌尖上的中國第四季驚豔亮相。圖/取自極目新聞

而《煥發》中的微觀鏡頭,讓各類菌群攻佔食材的「微生物之戰」,菌絲在豆渣表面織網的軌跡以及釀醋時發酵結晶的琥珀紋路,都在科幻大片般的視覺奇觀下得以一一呈現,揭開美味背後的科學密碼。

選題方面,節目致力探尋美食紀錄片的內容增量,深入民間,挖掘眾多新奇、有趣且溫馨的故事。從遼闊雄壯的阿勒泰冬季牧場,到四季如春菌類彙聚的雲南菜場,再到追風逐浪的「海上廚房」,展現特殊環境下人們對美食的執著與巧思。同時,節目採用更為活潑的年輕化敘事方式,深入發掘平凡生活中真摯的人生百態。這些故事,在味覺、嗅覺、視覺、聽覺的交織中,織就一幅讓人口舌生津的中華美食生態圖。

當灶火照亮飯桌的團圓,當蒸汽升騰起市井巷陌的人間煙火,在這立春時節,讓我們跟隨鏡頭,一同享受這桌獻給全世界的「新春大餐」,品味中國人獨有的生活滋味。

第一集絕活 展現台南老師傅的虱目魚刀工

較特別的是,在第一集《絕活中》特別提到了台灣。在介紹台南虱目魚時,影片旁白提到,遠離都市的緊張與喧囂,在台灣南部,濱海而居的人們享受著恬靜的慢生活。夏秋之交,正是虱目魚豐產的時節。虱目魚,在台灣已有300多年的養殖歷史。白天下網,徹夜分揀,緊張的流程始終不變。每個清晨,台南的漁民都要爭分奪秒,才能第一時間將數千條虱目魚送上餐桌。

然而,虱目魚吃起來卻有一樁麻煩事。遍佈虱目魚全身的222根分叉魚刺,讓年輕食客望而卻步。除刺的需求,催生出各種手藝。

「片字訣」是慣常處理方式,要領是避開魚刺,分而治之。鮮嫩的魚腹完整片下,可以讓一鍋白粥被點亮。魚柳柔韌,在鐵板上煎至酥香,是台南人的下酒絕配。魚皮厚切,與辣椒同燒,皮膠滲出,軟糯香溢。碎肉剁成魚糜,是小朋友也能一口一個的魚丸湯。

雖然現在有很多是把魚肚、魚皮、魚柳、魚頭分開來吃,但對堅持傳統吃法的人來說都是吃全魚的,因為「如果不是全魚,就不是魚了。」

影片訪問了虱目魚店商家黃國良,他們家三代經營虱目魚塘,除了養殖,他還有獨家手藝。如果說「片字訣」是存刺取肉,黃國良追求的是肉中摘刺。如影片所示,從魚背下刀,沿主骨一側將魚身剖成兩半,剔除主骨後,剩餘小刺暗藏肉中。順著主骨留下的痕跡下刀,魚刺顯形。「拔字訣」講究巧勁寸用:發力要乾脆,收力要迅速。多一分力,魚刺會斷在肉中。背鰭附近,亂刺無跡可尋,要仰仗左手拇指的敏銳觸覺。摸到魚刺後,鑷子探入切口,拔出的角度取決於魚刺方向。方向不對,魚刺會將細嫩的魚肉劃傷。

如果說「片字訣」是存刺取肉,黃國良追求的是肉中摘刺。圖/截取自央視《舌尖上的中國》第四季第一集。

如果說「片字訣」是存刺取肉,黃國良追求的是肉中摘刺。圖/截取自央視《舌尖上的中國》第四季第一集。

練習多年,黃國良對魚刺方位和魚肉紋理瞭若指掌,才能使整魚完美呈現。而經過小火慢煎,生態養殖的虱目魚會散發出如同烤芝麻一樣的香氣。

影片表示,在台南家宴上,五柳汁是烹飪全魚最家常技法。多種蔬菜切成柳葉條,與肉絲過油煸香,煎透的虱目魚放入鍋中吸收湯汁,除刺之後,讓人可以大快朵頤。

作為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於2012年首播,以中華美食為出發點,講述中國人歷史悠久且獨特的飲食習慣與飲食文化,不僅勾起觀眾對於美食的垂涎,還有對生活的熱愛、對故鄉的眷戀,兼備地域之廣度、歷史之厚度、人文之深度,獲得好評無數。

延伸閱讀

臉書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