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棋手或棋子:無知的傲慢

賴清德總統日前召開國安高層會議,會後告訴媒體「我們是棋手,不會是棋子。」圖/取自總統府官網
賴清德總統日前召開國安高層會議,會後告訴媒體「我們是棋手,不會是棋子。」圖/取自總統府官網

魯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全球在當前各區域強權角力與區域博弈的時代,國際政治往往充滿矛盾與諷刺。美俄雙方高層官員,近日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展開長達四個半小時的會談,目的是探討如何以各方能接受的方式,終結即將邁入第三年的俄烏戰爭。然而,這場談判卻刻意排除烏克蘭與其歐洲盟友,令人不禁疑惑:這究竟是在促進和平,還是在大國的賽局中,將受戰火摧殘的烏克蘭邊緣化,成為他們手中的一枚棋子?

同時,在另一個戰略焦點中,台灣的命運也被大國博弈所牽動。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先生,日前在國安高層會議後強調:「從全球的角度,以台灣現在的整體國力,不論是在全球供應鏈體系或區域安全角色上,台灣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員,我們是棋手,不會是棋子」。這番話,或許意在展示台灣的自主與防衛決心,試圖對抗那些將台灣簡化為大國博弈中,一枚可隨意擺佈棋子的論調。

美俄官員在利雅德的會談,象徵著一種外交現實:「當強權嘗試藉由外交渠道,重啟關係並尋求終結局部衝突時,往往會暫時忽略那些直接受害的一方。」烏克蘭,作為這場戰爭的主體,其缺席使得會談的成果,顯得缺乏合法性與代表性。這種排他性策略,既可能是大國測試對方意願的手段,也可能是為了在未來談判中,掌握先機而刻意設定的棋局。

反觀台灣,賴總統的政治語言卻充滿反擊意味。以「棋手」自詡,試圖表明台灣有能力在國際舞台上自主決策,並在全球供應鏈與區域安全中扮演積極角色。然而,這種宣稱有時不免給人一種無知的傲慢。畢竟,當美中在台海議題上各自制定戰略時,台灣極可能被迫充當談判籌碼,而非真正的自主行動者。這種認知上的錯位,正是「棋手或棋子」的問題核心:當台灣自詡為能掌握局勢的棋手時,卻往往忽視國際政治中,無可避免的結構性約束與大國間利益的盤根錯節。

這裡的「無知」,不僅指對國際局勢的判斷不足,更顯示在對自身位置的誤判。美俄會談排除烏克蘭的參與,使得那些自認為在和平進程中擁有主動權的大國,實際上卻在暗中操縱著戰爭的走向。相似地,台灣若僅僅依靠口號與自我形象來證明自己是「棋手」,而忽略大國競爭帶來的實質壓力。那麼,這種自信就很可能淪為無知的傲慢。歷史屢次告訴我們,當小國試圖擺脫大國博弈的影響時,其命運往往早已被國際力量所預先決定。

無論是美俄在利雅德的高層會談,還是台灣在國際言論中強調自主決策,這些現象都顯示一個不變的真理:「國際政治是一盤錯綜複雜的棋局,每個行動者無論多麼努力,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結構性力量的制約。」對於烏克蘭來說,只有在未來真正的和談中獲得代表性,才能確保和平方案的公正與可持續;而對台灣而言,清醒認識到自身在大國博弈中的位置,並在此基礎上謀求更切實的安全與經濟利益,才是防止被當作棋子的根本出路。

最終,真正的智慧在於認識到自己的局限,並在複雜的國際博弈中尋找突破口。棋手與棋子之間的界線,往往並非絕對,而是取決於能否在權力的棋局中,保持清醒的頭腦與靈活的策略。正如那句話所說:「我們是棋手,不是棋子」—這既是一種理想的追求,也是一種需要不斷自省與實踐的政治智慧。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臉書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