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瑪斯宣布將再釋放6名人質 並首度歸還4具遺體

加薩戰爭17日進入第500天,數千名參與者在特拉維夫舉行聲援人質集會,比巴斯家族的親屬也舉著海報到場。圖/翻攝自BBC News YouTube頻道
加薩戰爭17日進入第500天,數千名參與者在特拉維夫舉行聲援人質集會,比巴斯家族的親屬也舉著海報到場。圖/翻攝自BBC News YouTube頻道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辦公室18日發聲明表示,將與哈瑪斯展開加薩停火協議第二階段的間接談判。同一時間,哈瑪斯高層官員則宣布,22日將釋放6名仍生還的以色列人質,並於20日歸還4具人質遺體,其中包括兩名幼童,以色列封面也證實這項消息。哈瑪斯此舉意在換取換取以色列允許活動組合屋與工程機具進入遭受嚴重破壞的加薩走廊。

綜合路透、美聯社報導,這6名人質是停火第一階段內最後一批獲釋者。哈瑪斯領導人哈立勒·哈耶(Khalil al-Hayya)18日在預錄講話中宣布這項消息,並表示歸還的遺體包括「比巴斯家族」(Bibas family)的兩名幼童及其母親,至於第四具遺體的身分尚未公布,一名以色列官員表示,人質遺體將先在以色列進行身分確認,之後才會公布。

對許多以色列人來說,比巴斯家族是被綁架者的苦難象徵,一直是以色列國內最受關注的人質之一,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突襲以色列,當時年僅9個月大的克菲爾(Kfir Bibas)與4歲的哥哥阿列爾(Ariel Bibas)及母親席瑞(Shiri Bibas)一同遭擄走。一段影片顯示,席瑞用毯子包裹著兩個紅髮的孩子,被武裝分子帶走。孩子的父親亞登·比巴斯(Yarden Bibas)則被單獨綁架,並於本月獲釋。哈瑪斯去年底聲稱席瑞和兩名孩子死於以色列的轟炸。

以色列政府未確認他們的死訊,但曾對其安危表達「嚴重關切」,並在哈瑪斯發布消息後,呼籲尊重人質家屬的隱私,不要散播「照片、姓名和傳言」。「過去幾個小時,我們的內心陷入混亂。」比巴斯家族的倖存成員18日透過代表人質親屬的組織發聲明說:「在獲得正式確認之前,我們仍在等待。」

根據「人質與失蹤家庭論壇」(Hostages and Missing Families Forum)18日的聲明,本周預計獲釋的6名人質為科恩(Eliya Cohen)、肖罕(Tal Shoham)、閃·托夫(Omer Shem Tov)、溫克特(Omer Wenkert)、阿賽義德(Hisham Al-Sayed)和門吉斯圖(Avera Mengistu)。其中,27歲的科恩、22歲的閃·托夫和23歲的溫克特是在音樂節上被綁架,肖罕則來自受襲嚴重的貝里基布茲(Kibbutz Be'eri,基布茲為以色列常見的集體社區體制)。阿賽義德(36歲)和門吉斯圖(39歲)則是在多年前自行越境進入加薩後遭哈瑪斯囚禁。

哈瑪斯本周的釋放行動,將使停火協議的執行速度加快。原協議規定,哈瑪斯應於本周六釋放3名人質,再隔一周後釋放另外3人,並在第一階段結束時交還遇害者遺體。

以色列預計將繼續釋放數百名巴勒斯坦囚犯作為交換,其中包括多名因致命攻擊而被判終身監禁者,另有一些囚犯則是未經正式起訴就被關押。根據協議,以色列還需釋放自戰爭爆發以來從加薩抓捕的所有女性和兒童。

目前,交戰雙方尚未開始談判第二階段的協議,而該階段將涉及哈瑪斯釋放更多人質,以換取持久的停火及以色列撤軍。

以色列將歸還的人質遺體,傳出將包括比巴斯家族的兩名幼童及其母親。圖/翻攝自CBS News YouTube頻道

以色列將歸還的人質遺體,傳出將包括比巴斯家族的兩名幼童及其母親。圖/翻攝自CBS News YouTube頻道

一名以色列匿名官員表示,納坦雅胡已同意活動組合屋與工程機具進入加薩,以加快人質釋放進度。哈瑪斯上周曾威脅暫停釋放人質,指控以色列拒絕讓活動組合屋及重型機具設備進入加薩,違反停火協議。

以色列18日開始允許清除瓦礫的機具設備進入。美聯社記者目擊兩輛推土機在拉法邊境一帶的巴勒斯坦地區清理瓦礫。此外,一名埃及司機表示,數十輛推土機與曳引機已在另一個邊境口岸等待以色列批准。根據世界銀行、聯合國及歐盟18日發布的報告,重建加薩將耗資532億美元,其中近300億美元為戰爭造成的基礎設施損毀,住房毀壞佔將近一半。

依照停火協議的第一階段規定,哈瑪斯應逐步釋放33名以色列人質,其中8人已確認死亡。截至目前,已有19名生還人質獲釋,此外還有5名泰國籍農工獲釋。若本周的釋放按計劃進行,仍有4具遺體待交還。哈瑪斯武裝分子仍扣押約60名人質,其中約有一半被認為已死亡。

目前停火協議的第一階段將持續至3月初,但外界擔心戰鬥可能會再度爆發。第二階段談判原定於本月4日展開,但調解方卡達表示,與埃及和美國共同主持的談判尚未正式啟動。以色列外交部長基德翁·薩爾(Gideon Saar)在耶路撒冷記者會上表示:「談判將於本周內開始」。

延伸閱讀

臉書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