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企停止鋰加工技術出口 中美貿易戰再升溫

大陸出口做為提取電池金屬鋰很重要的附著劑廠家,近期分別停止輸美,對美影響重大,顯示中美貿易戰持續開打。圖/取自搜狐網
大陸出口做為提取電池金屬鋰很重要的附著劑廠家,近期分別停止輸美,對美影響重大,顯示中美貿易戰持續開打。圖/取自搜狐網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台,中美貿易戰持續上演!江蘇久吾高科技公司近日宣布,自21日起停止出口一種名為吸附劑(Sorbent)的關鍵過濾設備,該設備廣泛用於提取電池金屬鋰。這一舉措被視為中國政府針對美國的反制行動,顯示北京開始實施去年底所提出口管制措施。

《路透》報導,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吸附劑生產國,該設備主要用於從鹽水或其他富含鋰的溶液中提取鋰元素。但因北京對相關數據保密,市場規模難精確估算。久吾高科技的出口禁令,使得美國等依賴中國技術的國家在鋰提取技術上面臨更大挑戰。

除久吾高科技外,另一家主要吸附劑生產商——總部位於西安高科技園區的藍曉科技新材料,也正與政府部門就出口管制案諮商。藍曉科技迄今未回應,但公司董事長高月靜先前表示,海外擴張計畫仍在進行,並可能轉向技術授權模式,降低出口限制對業務的影響。

早在202412日,大陸商務部便發布《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調整公告,向業界徵求意見,計畫將電池正極材料製備技術納限制範圍,進一步收緊對提取鎵和鋰技術及工藝的管制。該意見徵求21日截止,雖仍處於政策研議階段,但已有企業提前因應。

業界人士分析指出,儘管北京尚未正式公佈管制細節,但這項政策已對全球鋰電池供應鏈產生深遠影響。許多企業因擔憂未來可能遭遇更嚴格限制,已開始尋找替代供應來源。

隨著全球新能源產業競爭白熱化,中美在關鍵礦物供應上的角力日趨激烈。除鋰電池相關技術外,北京過去一年來已多次對戰略性金屬資源進行出口管制,包括2023年對鎵、鍺、稀土等材料出口限制,2024年進一步加強對石墨、鎵、鍺的管控,這些金屬廣泛應用於軍事、航太及半導體產業。

消息人士說,大陸商務部官員近期已密集走訪相關企業,警告不得進行特定交易。一名國際法律師表示,該政策對清潔能源的跨國企業將造成「寒蟬效應」,許多企業擔憂北京可能進一步擴大管制範圍,影響生產與供應鏈佈局。甚至有陸企申請出口融資時,銀行要求提供額外官方批准,以確保符合政策。

儘管目前尚不清楚最終管制政策是否進一步收緊,但從現有跡象看,北京已明確表達,將利用關鍵礦產開採與加工領域主導地位,作為對抗美國貿易打壓的反制手段。

大陸鋰提取技術與設備,在全球供應鏈中佔關鍵地位。根據市場研究機構數據,中國在全球鋰鹽提取與精煉領域的市佔率超過70%,並控制大部分鋰電池生產關鍵原料。此次出口限制,將對依賴中國技術的國家產生直接衝擊,尤其是美國與歐洲的新能源產業,可能需要尋求替代供應商,甚至投入高昂成本自行開發相關技術。

延伸閱讀

臉書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