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日前在北京閉幕,會議期間大陸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對此,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鄭振清表示,新表述顯示,大陸對台政策正從單一措施推動,進一步升級為制度化與政策體系化,這是「塑造祖國必然統一大勢」的重要步驟。
鄭振清接受《中評社》訪問時指出,涉台公共政策體系的核心意義,在於將國家統一後的公共政策,提前到統一前實施,這種做法在二戰後分裂國家歷史中是絕無僅有的。他認為,透過長期完善涉台公共政策,不僅能吸引更多台灣民眾參與大陸經濟社會發展,也有助降低統一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融合成本。
他強調,這些政策不僅提供台灣居民與大陸居民同等的經濟社會待遇,還涵蓋經濟、金融、科技、文化等領域,體現公共性、綜合性和系統性,目標是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為和平統一奠定基礎。
2018年迄今,大陸陸續推出「31條措施」、「26條措施」、「農林22條」及「助力台企11條」等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政策,各省市政府亦出台超過3000條相關措施。此次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完善制度和政策」,代表這些措施將進一步升級為長期穩定的政策體系,並朝著法制化、常態化方向發展。
鄭振清認為,這一變化意味涉台公共政策將更全面、系統地應對兩岸融合發展的現實問題,使台灣民眾在經濟、教育、醫療、社保等方面更易融入大陸社會,進一步促進「兩岸一家親」的社會氛圍。
鄭振清強調,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在2025年對台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塑造祖國必然統一大勢」,接續了習近平2019年《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講話中強調的「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他說,統一的必然性不僅來自理論和歷史,也來自實踐和現實,而完善涉台公共政策體系正是構建這一現實必然性的基礎設施。
他進一步表示,在推動國家統一過程中,完善涉台公共政策體系,與強大的國防實力和堅決的反「台獨」鬥爭精神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台獨」勢力與外部干涉勢力破壞和平統一進程,導致大陸不得不採取武力手段,涉台公共政策仍將在統一後發揮關鍵作用,確保社會穩定與融合發展。
鄭振清強調,涉台公共政策的發展,已從初期經濟文化交流合作,進一步轉向制度化、政策體系化的階段。這不僅能穩固兩岸融合發展的成果,也能確保未來統一後的社會穩定。
他認為,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關於「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的表述,標誌大陸在統一進程中,從戰略到實踐層面都在加速推進。隨著這些政策的深入實施,祖國統一將不再只是歷史與理論的必然,而是逐步成為現實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