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室/梅花媒體集團
丹麥前總理拉斯穆森日前在「玉山論壇」面對賴清德總統坦率表示,在川普執政下,「我們不再能仰賴白宮」;在歐洲8大國家與丹麥進行的民調顯示,超過半數歐洲人認為美國總統川普是「歐洲的敵人」。對於不可預測的川普抱持保留、懷疑態度已成為全球地緣政治顯學,也是主要國家決策者必須考慮的因素。
美國塔弗茲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陶夫特在《外交事務》期刊發表專文指出,如果川普和俄羅斯總統普丁及中共領導人習近平達成非正式共識,即權力比意識形態差異更重要,他們就會效法雅爾達會議,決定鄰近國家的主權和未來。川普重返白宮強調「大國政治」,擴張主義正中俄羅斯與中國下懷,雅爾達密約幽靈再現,川普難辭其咎,疑美論、疑川論浮現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歐洲颳起疑川風潮
根據法國地緣戰略智庫「偉大歐洲」委託的民調,超過1萬名受訪者中有63%表示,川普當選使世界較不安全;55%說,歐洲發生武裝衝突風險高,東歐國家羅馬尼亞與波蘭則分別高達74%與71%;值得注意的是,只有一成受訪者認為歐盟可依賴川普確保安全與國防,七成以為歐盟必須自立自強。
另外43%表示,美國總統「有威權傾向」,39%認為「川普行為像獨裁者」。川普本身就懷有強烈「疑歐論」,退出北約之說甚囂塵上,加上他在處理結束烏克蘭戰爭的過程中明顯偏袒俄羅斯,導致疑美論在歐洲及國際社會加速蔓延。
唯獨台灣將疑美論視為政治禁忌,在民進黨強力運作下,「疑美」質變為「反美」、「親中」,甩鍋中共認知戰與在地協力人士裡應外合;賴清德國安團隊堅持極端抗中保台、倚美抗中思維,拒絕理性面對疑美論現象,使台灣對外關係喪失彈性與應變能力。
疑美≠反美、親中
民進黨更將疑美論「武器化」,成為民進黨推動「大罷免」的工具;甚至出現若國民黨不能跳脫「疑美論」陷阱,將難以重新掌握政權的論調。打破疑美論迷思,回歸健全、正常的公共政策討論空間有其必要性與迫切性,任憑賴政府一意孤行,將加速台灣走向戰爭邊緣。
對民進黨主政下的兩岸關係與台灣安全抱持悲觀態度的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日前強調,他絕對不是疑美論的信徒,事實上,許多美國本身的研究報告已凸顯美國對抗中共的能力正在衰退的現象,也是疑美論起源之一。如現在位居要津的國務院政策計劃處主任安騰(Michael Anton)就指出,「為台灣打仗明顯不符合美國利益」,「對台灣及美國而言,維持現狀越久當然是越好,但美國核心利益並沒有強迫我們要為台灣而戰,即使有,也不能保證我們一定贏,甚至能挺住不敗。」
美國國防部政策次長提名人柯伯吉在參院的任命聽證會中明指,「失去台灣將對美國利益構成災難性影響」,但也強調台灣安危不涉及美國的「生存利益」,以及「美國的核心利益是阻止中國在該區域取得霸權地位」。在川普對台政策仍是非常模糊之下,這些重要決策官員的觀點很明顯與拜登政府時期有很大落差,說明了華府過去強烈「反中挺台」的政治風向已開始轉變,疑美論發酵並非空穴來風,更非台灣少數人士運作的結果。
川普贏得美國選舉後,拜登時期喊得震天價響的「美台關係空前友好」,美國對台灣支持「堅若磐石」已逐漸式微,賴清德政府仍一廂情願以七大工業國集團(G7)聲明中重申台海和平穩定重要性,或是刪除「一中」政策文字麻醉自己,殊不知,G7內部已是貌合神離,自顧不暇,對台灣問題會有多大的代表性與影響力?
無論疑美與否,實力才是永恆不變的定律,蘇起引述美方資料表示,在2015年中共可對台灣執行部分封鎖,到了2018年則具有完全封鎖能力,2020年中共試射超高音速飛彈則是轉捩點,到了2024年中共可以破壞、癱瘓「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 情報、監視與偵察(C4ISR)系統」。
實力才是硬道理
現任白宮國安會亞洲部資深主任簡以榮在最近出版的「沸騰的護城河」一書中表示,「台灣應該做好準備,…,承受長達2個月的飛彈和炸彈攻擊…。」蘇起指出,包括軍人在內的台灣任何人都不認為,台灣可以獨自支撐解放軍的海陸空全面攻擊長達2個月之久。
川普拒絕對台灣問題表態,賴清德宣布中共為「境外敵對勢力」,兩岸關係走上不歸路,當前台北政治氣壓空前低迷、沈重,台海兵凶戰危,原因並非是疑美論,而是主政者誤判川普2.0新形勢,政黨利益凌駕國家安全的錯誤決策,使台灣難以脫離「川習交易」決定台灣命運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