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專論】台灣備戰的現實條件與憲法思維

陸軍砲兵戰備部隊操演人員19日至桃園實施陣地轉移、戰力保存及臨戰訓練,現場包括兩輛M109A2砲車依令實施砲操訓練。圖/中央社
陸軍砲兵戰備部隊操演人員19日至桃園實施陣地轉移、戰力保存及臨戰訓練,現場包括兩輛M109A2砲車依令實施砲操訓練。圖/中央社

吳威志/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 中華人權協會副理事長
 
賴總統近日在國安會議宣布因應大陸5大威脅的17項策略,並首次將大陸定位為「境外敵對勢力」,大陸國台辦即回應,台獨勢力如突破紅線,將採取「斷然措施」;對此,國防部長表示隨時做好備戰。顯然部長認為除作戰所需的武器、士兵外,糧食、水電、能源、醫療、救災等已有充分的儲量!
 
台灣沒有做好開戰準備
 
但在兵源方面,依據國防部資料可知,2024年志願役人數僅15萬人,為近7年來最低,主戰部隊編制比僅78.6%,低於作戰最低標準85%。又政府雖已恢復1年期義務役,但國軍目前徵兵與留營率不足,比武器裝備短缺更為嚴峻。
 
再依農業部年報,今年糧食自給率創下18年來新低,7成糧食需要仰賴進口。再查經濟部能源局統計,98%要靠進口能源;加上衛福部忙於應變急診人力、床位之嚴重不足!醫療資源配置不均,外科醫生人數遠少於內科,戰時的急救能力面臨挑戰。
 
另外,戰時禍亂必需民間防災人力投入,雖然內政部推動防災士培訓,已將訓練對象涵蓋國家重要設施工作人員、大眾運輸營運人員、國營事業機構、大樓管委會、村里幹事,甚至將納入常備役、替代役現役與退役,除此並即將擴大到計程車司機、8層樓以上大樓管委會、保全人員;但能否達到目標40萬民力,又能否即刻投入作戰都有很大疑問。
 
賴總統定義兩岸為「境外敵對勢力」,瞬間讓台海形勢更加衝突。但納悶的是,賴清德總統卻宣布恢復《軍審法》,欲以反滲透角度汙名國軍忠誠,也片面打擊國軍信心;甚至等於在同袍兄弟中找尋滲透的中共同路人,這樣撕裂軍隊與社會如何齊心對外?
 
賴總統反制滲透的17項策略,涉及現役與退役軍人、警察、藝人、青年學子、港澳人士、媒體、名嘴、台商、政黨;而且陸委會也定位大陸為「意圖以非和平惡法傷害我國家主權」;難道賴清德已準備兩岸開戰;兩岸已沒有尋求共識的機會了嗎?台灣會不會淪落至烏克蘭家破人亡還要屈辱停火的命運呢?
 
應依法發布戒嚴
 
另外,從憲法角度上,賴總統定義的「境外敵對勢力」,等於只差「宣戰」及切斷「交流與協議」的前奏宣示,且不惜用《反滲透法》、《軍事審判法》、《國家安全法》與《陸海空軍刑法》連結,限制憲法所保障人民的自由權利;因此,要求國防部、法務部、內政部嚴厲擴大執法空間。
 
然而國家局勢有必要回到憲法上省思,因為《憲法增修條文》前言是要「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及第11條規定國家包含「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因此《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是推動交流之規範!如要界定「境外敵對勢力」或「宣戰」不可僅僅援引《反滲透法》或《國家安全法》,而應依據《憲法》「發布戒嚴」,並訴請立法院同意。否則,在法治下,政府不能動輒威嚇、懲罰人民,利用統戰事件製造仇恨對立!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