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暑假來臨,台灣感染科專家警告,猩紅熱(Scarlet Fever)病例在國中小學童中顯著增加,部分病例甚至惡化為致命的毒性休克症候群,需送加護病房搶救。專家呼籲家長加強防疫措施,確保學童勤洗手、佩戴口罩,以降低感染風險。
中央社報導,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政洵表示,猩紅熱由A型鏈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al infection)引起,主要透過飛沫及呼吸道分泌物傳播,好發於5至15歲學童。症狀包括發燒、喉嚨痛、全身紅疹及「草莓舌」,傳染力較強。過去猩紅熱多在春夏交替時流行,但今年夏季病例未減,邱政洵透露,近期診間每天可見2至3名猩紅熱患者,流行趨勢異於往年。
更令人憂心的是,邱政洵指出,日前該院收治一名8至9歲學童,初期僅有發燒及肌肉酸痛,卻在不到2天內出現血壓驟降、全身紅疹及休克,確診為毒性休克症候群,緊急送往加護病房,目前仍在住院治療。邱政洵解釋,A型鏈球菌依據M蛋白分型,台灣常見的M12型多為輕症,但毒性較強的M1型(特別是「M1 UK」菌株)易引發重症,如毒性休克症候群或壞死性筋膜炎(俗稱「食人菌感染」)。該菌株曾在英國引發多起嚴重病例,台灣雖未大流行,但已監測到相關蹤跡,需高度警惕。
日本猩紅熱疫情近年來持續升溫,近期也呈上升趨勢。根據日本衛生部門數據,2024年猩紅熱病例數創下近10年新高,東京及大阪等都會區尤為嚴重,M1型菌株的流行比例增加,導致重症案例上升。日本專家指出,疫情與學童群聚活動增加及防疫鬆懈有關,呼籲加強校園與社區防疫措施。而2022年底英國也曾爆發猩紅熱疫情,3個月內已造成94人死亡,其中21人是10歲以下的兒童。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官方網站資料,A型鏈球菌引起之咽炎(pharyngitis)或扁桃腺炎(tonsillitis ) ,臨床上患者常是4至6歲的小孩,為學齡兒童常見之疾病,因此有「學齡兒童職業病」之稱,除此之外,還可引起像膿皰病、膿皮病、產後熱、敗血症、丹毒、蜂窩組織炎、風濕熱等疾病。當感染特殊型別(type-specific)的A型鏈球菌菌株釋放「發紅性毒素」(erythrogenio toxins ),導致患童皮膚出現典型的皮疹時則稱為「猩紅熱」。
猩紅熱是一種古老的疾病,在抗生素發明之前,一直都是嬰幼兒最常見之死亡原因之一,但自1900年代以來則少見有嚴重病例,疾管署提醒,最近10年來在已開發國家包括台灣等地病例又有上升趨勢,值得注意。
邱政洵強調,A型鏈球菌目前無疫苗可預防,但抗生素治療對輕症有效。若演變為重症,需立即住院,使用靜脈抗生素、升壓劑及免疫球蛋白等支持性療法搶救。暑假期間,學童參加營隊或室內活動頻繁,社區同時流行新冠病毒及腺病毒等疾病,家長應確保孩子落實防疫措施,如佩戴口罩、勤洗手,以降低感染風險。
專家提醒,家長若發現學童出現發燒、喉嚨痛或紅疹等症狀,應盡早求醫,避免延誤治療。隨著暑假人流增加,社區防疫意識更顯重要,需共同努力遏制猩紅熱擴散。